文本解读的“入”与“出”(4)

2008-10-18  |  

  有些教材是传统名篇,似乎没什么可挑剔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更新,也有重新认识、重新思考的必要。《鸬鹚》是一篇老课文,讲授中有学生提出,课文反映的是一种强者对弱者的虐待,而且作者对此大加褒扬,深究其思想内容确实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心。

  当然,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更多的是没有读懂,甚至误解、误读。如果这些是在探究中提出来的,那么即使是误读,对其合理的成分。以及提出问题的勇气,还是应该肯定的。因为一切批判性解读,正是在持续的误读中获得的。

  3.运用互文理论,引导链接式解读。

  互文理论告诉我们,古今诗文,无一字无来历,只是后人少读书,不知出典而已。鲁迅的《故乡》中:“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出自《孟子·尽心下》:“山间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如果把古今中外的各种已出版的读物比作一部宏伟的交响曲的话,各种文本都不过是交响曲的一个或几个音符,它们相互配合、交流的呼应,组成了各种不同的乐章。因而,解读文本,不要把文本看成是孤立的东西,不只是从属于作者个人或某个时代,而是从属于历史,从属于社会巨系统。许地山以落华生为笔名,意在喻做人如花生,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这与《挑山工》《小青石》的写作意图如出一辙。但这三者所表达的作者思想、人格以及语言、风格又是何等的不同;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读得更深入。把一篇诗文,链接到其他文章,嵌入到历史中去,与不同时期的历史文交谈,就可以出现多种意义的碰撞、冲突和消解,就可以互相辉映,揭示出新的、更深刻的意义。

  当然,对文本的解读还应忌“执一己之见,囿于一孔之得”。如某学生因见电视上河马发情,把动物园的饲养员咬伤了;一次在学校里因读课文与同学发生争执,效仿河马,便大声说,我要发情了,令人啼笑皆非。符号学者、原女权主义者朱丽碰·克里丝带娃在《符义解析,符义解析探索集》中指出:“文本是一种生产力”,“文本是意义生产的某种类型”,这说明一个文本是在持续不断地阅读中生产出来的。所以,文本解读的“出”要以“入”为基础,只能“入”而不能“出”,就很难说是真正的“入”。我们只有在文本解读的持续不断的“入”与“出”中不断衍生出新的意义,这样,阅读教学才可能常教常新,渐入佳境。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