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的“入”与“出”(3)

2008-10-18  |  

  学生的认知结构是阅读文本的起点,它包括思想、智慧、意志、经验和技能等。理解总是从已有的认知结构开始。学生在解读文本时,因为认知结构的差异很大,教师应善于帮助学生从他们自己的经验出发去实现与文本的视界融合。要允许学生对文本作出多种解读,甚至是相互矛盾的解读。

  当学生有了个性化体验后,教师不能仅满足于此,要与学生共同讨论哪些理解最合理,哪些又为什么是不合理的。但重要的不是结论,而是过程。更要引导学生分析解读文本的过程,无论是正确的或错误的,是怎样得出来的,对症下药,推究、评论,以完善认知结构。

  2.以文本的多义性,引导批判性解读。

  一篇《落花生》,作为课文教学,向学生讲解,意义应该是公认的、确定的、相对统一的。作为个人理解、感悟和引发,则意义又是无限的。读了七十多年,远没有读完、读尽,这是由文本的多义性所决定的。首先要读懂文本,确定大众公认的、普遍的意义,才能进入批判性解读。即在传统中寻找“缝隙”,设法挤进去,发掘出新的意义。阅读不应是无目的的欣赏,应该看成是有意义的创造。当然,现行使用的教材经过专家多次个性论证,很少有“缝隙”可钻,但当我们用现代眼光审视一些经典课文,也可以发现一些瑕点。如新教材第一册中的配图“一个女孩在织毛衣”,显然现实生活中很少有小女孩织毛衣。《挑山工》写的是挑山工登山时要横挑扁担斜着上,走折尺形的路线。可图上画的不是一回事,是一个排山工的背影,直挑着担子直着登……《落花生》作为一篇经典课文,诵读不衰。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执教此课时,激发学生进行批判性的读:“预习部分有一个科学性错误,谁能找出来呢?”经师生几番斟酌,终见端倪。原来“它的花落了,能钻进地里结了果实”句中“花落”和“钻进”确有不妥之处,落花生的“花”没有“落”,而是它的子房特别,像一根管子插入地里把果实(花生)结在泥土里。孙老师又提出一道开放性辩题让学生辩论:“当代社会,你想做落花生那样的人,还是想做苹果、石榴那样的人?”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一反传统的一味推崇落花生式默默无闻的人,树立了现代人应具备的价值观:既要像落花生那样不计名利,踏实肯干,又应像苹果、石榴那样在适当的时候展示自己的才华,最终被社会所认可。这种辩证的人生观并非许地山当初撰文的初衷,但在现代社会,被赋予了新的涵义,使文本的解读价值长盛不衰。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