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教学活动中有效解读幼儿“答题”(2)

2008-10-21  |  

  1、1、因材施教性原则。所谓因材施教性是指教师对幼儿答题的反馈必须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水平。假如教师反馈的信息是现阶段幼儿无法理解的内容,自然无法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了。例如:教师问拖班幼儿“小白兔是什么样子的”,幼儿答题“毛白白的”,这时教师就要提示幼儿

  “小白兔的眼睛和尾巴呢”,而不能单单只说“还有呢”,由于拖班年龄幼儿的生活水平有限,教师的反馈太笼统,幼儿还是不知道该怎样回答的。

  2、承前启后性原则。首先,教师对幼儿答题的反馈要有助于连贯幼儿的答题和教育教学活动内容,使教师的反馈能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目标。其次,教师的反馈要使幼儿的已有经验和新经验得到自然地过度。幼儿的答题是幼儿的已有经验,而教师的反馈则是幼儿学习新经验的途径。例如:教师问幼儿“水果有哪些”,幼儿回答“苹果、香蕉、菠萝等等”,这时教师就要联系下一个环节的活动内容进行反馈“苹果是什么颜色的,香蕉和菠萝呢”,这样幼儿的答题就会从已有的经验向新经验过度了。

  3、间接开放性原则。间接开放性原则是指教师的反馈不直接告诉幼儿答题的对错,而是通过一个间接、开放性的问题继续探讨与教育教学活动内容相关的知识。教师的反馈是幼儿答题后得到的一种学习新经验的启示,不是教师告诉幼儿自己回答的问题是对还是错,通过教师反馈使幼儿明白教师先前的提问是关于什么的、怎样回答可以更合理,幼儿的回答还可以进行哪方面的补充,接下来是关于哪方面的提示等。例如:教师提问“水是什么颜色的”,幼儿回答“水是白的”这是教师告诉幼儿水不是白的,是透明的幼儿仍无法明白。教师可以再次引导“这张纸是白色的,比比它们一样吗”。通过这种间接开放性的问题让幼儿自己“水不是白色的”,并产生继续探索“水是怎样的”欲望。

  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在思维活动中的主要职能是参与形成思维,没有语言,思维无法进行。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同步进行的,掌握语言的过程也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而思维的发展又促进语言构思能力、逻辑性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教师的提问、幼儿的答题、教师的反馈好比教学活动流程的桥梁。没有教师的提问、没有幼儿的答题、没有教师的反馈也就没有主体与客体的互动,更没有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有必要好好分析幼儿答题,做到有效解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发挥主体的作用充分使用语言这个工具,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在线识字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