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家庭道德教育今析(3)

2008-10-21  |  

  4.祭祖敦德。中国古代很重视通过血缘亲情敦促德化,以祭祖敬长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方法。 《尚书》中说: “奉行思孝,接下思恭。” (《尚书·太甲》)通过对祖先的纪念,慎终追远,不忘先人美德,不忘先祖的养育之恩,从而戒慎自己的言行。

  5.监视督察。在中国古代,一个人违背伦理道德,不只是个人的事情,家庭乃至整个家族都跟着“丢脸”,是“有辱宗门”的事。所以,家庭、家族成员特别是长者便成了严格的道德监督者。当然,各个家族成员也都是被监督者。大家相互监视督察,族长在这方面有崇高的权威性,并享有表彰、制裁权。

  三、中国古代家庭道德教育评析

  中国古代家庭道德教育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虽然它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其它历史局限性,但也不乏有价值的成分。在我国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家庭美德建设中,对中国古代家庭道德教育批判性地借鉴,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中国古代家庭道德教育的历史局限性

  1.中国古代家庭道德教育的内容带有封建等级性、权利与义务的不平等性。权利集中在父、夫、兄、君,义务集中于子、妻、弟、臣。在国家与君主的关系上视作等同,“爱国”“必须“忠君”, “忠君”就是“爱国”。以“孝”促“忠”,以血缘亲情促政治伦理,以“私德”作“公德”,“家” “国”一体、 “公” “私”不分等。每个人不是被当作平等的社会公民看待,而是被纳入宗法等级制关系网中加以道德界定。正如黑格尔所指出,中国人主要的角色是家庭成员而不是社会公民。

  2.中国古代家庭道德教育强调外在道德权威,强调把封建纲常名教向个体灌输,而忽视了道德的主体自觉,忽视了个体的道德权利和自主性。重“他律”而轻“自律”,重传统而轻变革,重权威而轻民主,重秩序和谐而轻进取精神,重约束而轻自主。这和道德的真正精神是不相符的。

  3.中国古代家庭道德教育强调血缘亲情在维系道德中的重要性,忽视了道德及其教育中的理性因素。它重亲情、重习俗、重经验,而轻理智、轻自由、轻创新,把道德变成了“乡愿”,变成了迎合家族和封建等级制的方式。

  (二)中国古代家庭道德教育的价值所在

  尽管如此,中国古代家庭道德教育仍包含着不少合理之处,应为当前我国的道德教育所借鉴。诸如:

  1.重视家庭的道德教育职能,把家庭当作道德的重要场所,这本身就是可贵的思想。家庭是每个人都离不开的生活领域,家庭关系是每个人都离不开的社会关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与孩子朝夕相处,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最早、最直接,通过亲情关系对孩子施加道德影响也最容易、最大,因而在道德教育中发挥家庭的作用是非常必要的。

  2.中国古代家庭道德教育提倡从胎教开始,贯穿于孩子成长的全过程,这也是非常可贵之处。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母亲在怀胎时便与胎儿进行着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孩子出生3~8个月便产生了“我——他”区别,8~12个月便能区别自己的某些外部属性,1—2周岁便有了一些自我性的概念,3~4岁喜欢以自我为中心,5周岁后便有了自我形象意识,7周岁以后便能通过父母的命令和奖惩感知到他律的道德,再往后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些是非、善恶观念。可见,中国古代家庭道德教育提倡自胎儿、幼儿始,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施以相应的道德教育,是很有道理的,应为当前我国的道德教育所重视、借鉴。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在线识字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