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儿童的天性———论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的实施(3)

2008-10-22  |  

  (二)从儿童的认知、思维和情感来看,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

  阿恩姆特说:“我想不出有什么艺术与艺术创造中的基本因素是在儿童作品中看不到萌芽的。”学前儿童主要依赖右脑加工外部信息的特点,与艺术家的加工特点有许多相似之处。具体表现在:

  1、觉过程的整体性、直觉性

  幼儿早期处在整体模式识别阶段,大脑不加思索的选择自己熟悉的对象进行随意的 对象进行随意的完整的摄取,凭直觉作出理性的判断,而不会像成人那样把整体分解

  成不同部分,寻找部分间的关系。儿童早期的整体反映方式,与艺术家处在形象思维阶段的反映方式是相似的。由于这一特点,使孩子的作品往往比不是艺术家的成人的作品更富有生命力。如有位父亲要他四岁的儿子照着他的“范画”画“鱼”。但这个四岁的孩子却画出了许多歪歪曲曲的小线条,人家问他为什么不照着爸爸的“鱼”来画,他说他画的鱼是活的,爸爸画的鱼是死的。他指着一只金鱼缸里的小鱼说:“我就画这鱼,鱼游的时候是一扭一扭的。”他一边说,一边扭动身子学鱼游的样子。

  2、思维想象的独特性

  从学前儿童的绘画作品和语言表达中可以发现:拟人化倾向——他们可以让风长上马耳,为向日葵画上眼睛,使花挂满泪珠……;想象的独特性——儿童可以通过想象和联想,使毫无关联的事物产生各种联系,如把下雨讲成是太阳公公在哭,由于孩子本身的这一特点,他们很习惯于接受充满想象、夸张、拟人、隐喻等手法表现的各种艺术品。

  3、情感的易感染性和弥散性

  幼儿的情感情绪具有易感染性,他们无论是在艺术活动还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容易受客体某些情绪的影响产生频繁的情感共鸣或情绪转移。例如:画太阳,心情不好时把太阳涂成黑色,心情好时把太阳涂成红色;日常生活中,看到小伙伴哭时,自己也会受感染而哭泣。儿童情感的弥散性和易感染性,很类似于艺术审美活动中情感的移出(审美移情)和移入(道德移情),很类似与艺术创作者的加工特点,如两三岁的孩子看到垂挂的花朵时,会说“花哭了”看到被逮住的小鸟叫个不停,会说“小鸟想妈妈”了,这与著名诗人杜甫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相比,两者之间“物我交融”的审美情感底蕴一脉相承的。

  四、美术欣赏中怎样保卫儿童的天性

  儿童具有艺术家的天性,这是人类十分宝贵的财富。但是长期以来幼儿园教育过分强调社会的需要,总是把儿童看成是显性教育的消极承受者,重视理性教育,重视科学经验和社会经验的积累,艺术教育当作德育和智育的辅助手段,较多的发掘艺术中的真和善的内涵,重技能技巧的训练,轻自由创造能力的培养,严重扼杀了儿童天生的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保卫儿童的天性在美术欣赏教育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确立以审美为中心的美术欣赏教育目标

  为什么儿童喜爱斑斓的色彩和随心所欲的涂鸦,因为他们是向美的,他们懂得美的自然法则,渴望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确立以审美为中心的美术欣赏教育目标,改变以前重技能和知识的教学目的,把教育的重点转移到幼儿对艺术作品的情感体验和态度上来,让幼儿在美术作品美的世界中自己去感受美,体会美,让幼儿用他们独有的艺术家的天赋在自由、宽松的美术欣赏过程中逐渐喜欢艺术,获得艺术感受,学会用艺术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在线识字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