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儿童的天性———论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的实施(5)

2008-10-22  |  

  艺术是开放的。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教师不能强求儿童接受某一种权威的结论或者教师自己的对美术作品的看法,应让儿童有自己的看法。在欣赏过程中,教师应倡导幼儿好问、探奇,鼓励儿童不要拘泥与教师的解释,甚至不必拘泥于创作者原有的创作意图,而是通过对话,根据自己对作品所传达的信息的体验和理解,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发表自己的见解,实现作品与欣赏的融合,生发出对话双方意想不到的新东西。

  2、不计划对话,不给儿童设套,创造对话环境

  教育中的对话好似不能够去设计的,因为它没有端点,也没有常规和固定的线路,如同在游戏中游戏者的每一个反应必须依据对方的反应随机作出。,谁也不能预先去决定别人该如何行动,他只是去体验,去回想

  ,去理解,去表达。并因此而因别的游戏者,这种相对影响就是一种交流。

  现代教育中最为普遍的便是教师为了达到教育目的,设计好所有的问题,设计好一个个圈套,让儿童望里面跳,剥夺了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的权利,因此,在这种情形下,儿童获得的答案多半是一样的,没有新异。真正的对话是开放的,教师向幼儿表达自己的经验,幼儿也谈论和评价教师或伙伴的经验,谁都不会去预料和计划对方该说什么。

  教师的计划不是去控制孩子的答案,而是用故事、音乐来激发和传达“一种情调”。按雅斯贝尔斯的话来说:“计划应该是这样的,创造一个他得以自由实现的空间”“可以给予一些条件,使人的自发性比在其他条件下更容易发挥出来”。教师的计划在于给幼儿创造一个、对话的空间,这个空间是物理意义上的(舒适的、与主题相关联的环境),也是心理意义上的(轻松、宽容、自由的态度),更是精神意义上的(经验的、互相激发和交流)。

  3、提供机会和时间让幼儿充分体验

  教师选择相应的美术欣赏的材料,给予儿童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反复多次的进行感知、体验,同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浅显而简明的表述,让儿童真正理解这些基本技术语言与形式美原理的内涵。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作品,则可给幼儿足够的时间进行独立的欣赏,要尽可能让他们用自己的以视觉器官为主的多种感官进行感知,不要操之过急,讲的太多,要让儿童自己畅所欲言,尽量不打断他们的陈述,充分发挥他们的观察力、艺术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只有在儿童需要帮助时,教师才可启迪,引导他们观察、体验、想象。

  4、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

  在学前儿童的美术欣赏过程中,教师宜运用边体验边讨论的方式来进行,让儿童通过 自己充分的感性的体验后,再将这种感受表达出来。这种感受带有直觉的成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性分析,这种感受的表达方式可以是多样性的,如语言的、表情的、身体动作的、绘画的等等,例如,对凡高的《向日葵》中成熟的向日葵和未成熟的感受的表达,教师可以让儿童用“沉甸甸”“轻快”之类的形容词来描述,也可以让儿童用自己的身体动作来表达,还可以让儿童用轻重对比的描绘来表现。儿童的表现方式是丰富多彩的,鼓励儿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在表达时注意引导幼儿用与以往表达经验不同的方式来表现,引导他们思考、想象和创新。有的幼儿因为某些原因表达的不是很精确或者不是很到位,教师这时要多鼓励,但是也有这种情况,有的幼儿不喜欢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师也不要强求,这并不表明他们能力差,也许他们知识喜欢自己一个人独自思考,喜欢自己去探索,去感受,要尊重孩子的个性。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在线识字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