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呼唤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行为的转变(3)

2008-10-22  |  

  我园采用方案探究活动实施教育,在方案教学中我们老师的主题网络是预定的,而需要与幼儿商讨之后才得已实施,在教育教学中当遇到孩子感兴趣的内容时,教师在以后工作中要即时修改方案,把内容更具体化,在这种方案探究活动中做到了民主,让幼儿充分发挥主体的作用,虽然难度比较大,对老师的要求也较高,但教学效果好。

  3、教育教学渗透于一日生活中,促进幼儿主动去发现、去探索。

  幼儿园教学活动和幼儿园教育活动日趋一致,并互相替代。作为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的活动,应渗透在一日生活的各环节之中,这正是幼儿园教学的特点。任何“教育活动”或“教学活动”都不再是狭义的指每天所进行的一两次教

  师组织的集体或小组活动,而是幼儿园的所有活动。一日生活、环境材料,教师自身的行为都是课程。

  幼儿想学、愿意学只是引导幼儿主动学习和第一步,但要实现主动学习,幼儿就要不断地与环境相互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幼儿无时无刻不和环境相互作用,教师要善于创造和利用条件,抓住发生在幼儿身边的一点一滴的小事,让幼儿不失时机地感觉、体验到其作用于环境的结果,使幼儿顺应环境,主动地调整自己认识。如:我园中二班张老师喉咙发炎,于是去保健室借雾化器喷喉,几个看病的孩子围过来,发生一声声惊叹“快看,老师把一根那么粗的管子插进喉咙里啦”。“哇,管子还在冒烟呢”。“原来,老师爱吸烟,她把烟都吸到肚子里去啦”!又过一会,大一些的小朋友开始提问了:“老师你干什么?为什么把管子插在嘴里”?于是张老师让小朋友观察管子,闻闻药的气味,用手放在“烟”口,感受什么是雾,并告诉小朋友这种雾里有药能帮助老师治好噪子。

  三、关注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

  《纲要》指出要“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所以,教师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者。如大班的计算活动:“7”和“8”以内数的加减法,教师发给了每一位幼儿两张点子操作卡片,一张是“7”以内数的加减法,另一张是“8”以内就完成了,有个别的幼儿边数字都写错,如把“3”写成“ε”,但是也有一部分幼儿认为今天的内容太简单了,根本难不倒他们,有的幼儿都已经会9、10以内的数的加减法了。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该班幼儿的数学发展水平不平衡,教师却提供了同样的学习内容,难道是因为场地的制约、资源的限制吗?显然不是,原因在于教师没有研究因材施教的依据——幼儿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

  首先应树立全新的儿童观,认识到每一位幼儿都是各不相同的,他们的发展水平是各异的,学习特点也有差异的,教师要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其次,教师要善于在生活中观察和发现幼儿问的差异,并了解每一位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已达到的发展水平,为因材施教提供依据;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幼儿音的差异和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选择和组织层次化的内容,提供分层的材料,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保证每个幼儿在其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得到相应的提高,这样教师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者,才能尽可能地促进每一位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使每一位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在线识字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