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记念(5)

2008-10-27  |  

  ①“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这里不用“悲哀”其原因是(  )

  A. 作者为战友被害而悲哀,为敌人残暴而愤怒,只用“悲哀”表达欠周。

  B. 也可用“悲哀”,但名家已用了“悲愤”,改用“悲哀”似乎难以服人。

  C. 只能用“悲愤”,只悲哀不悲愤就显不出作者的革命性了。

  ②“将悲哀摆脱”,这里不用“悲愤”,原因是(  )

  a. 既摆脱了“悲哀”,又摆脱了“悲愤”,那就不能表现鲁迅先生的革命精神了。

  b. 作者要摆脱的是悲哀,留下的是更深沉的愤怒;若改用“悲愤”,那就连愤怒也摆脱了。

  c. 其实“悲哀”和“悲愤”都摆脱了,才好轻装上阵,更好地和敌人斗争到底。

  ③“我其实也并不比我所怕见的神经过敏而自尊的文学青年高明。”这句话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精神?他的哪篇作品里也表现了这种精神?答(  )

  a.在《记念刘和珍君》中表现过这种关怀爱护革命青年的精神。

  b.在《孔乙己》中表现过这种自甘受压迫遭摧残的精神。

  c. 在《一件小事》中表现过这种勇于解剖自己的精神。

  3. 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①本文通过对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五位革命烈士的深沉追忆,歌颂了他们的崇高品质,抒发了作者无限悲愤之情,表达了反动派必然灭亡,人民革命一定胜利的坚定信念。(  )

  ②本文是一篇以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具有战斗性的杂文。(  )

  ③本课文末用省略号,说明是节选的,后面尚有未选入的段落。(  )

  ④“左联”五位烈士被害的消息,上海报界“不敢载”是指想载而怕触犯敌人的胆小鬼,“不愿载”是指明哲保身不肯得罪敌人的糊涂虫,“不屑载”是指仇视革命的小爬虫。(  )

  ⑤本文涉及的人多、事多,材料零碎,内容庞杂,作者之所以能结构成篇,感人至深,在于他引用了三个典故,突出了中心。(  )

  第三课时

  一、检查订正前课作业:抽查学生背诵《惯于长夜过春时》,有表情朗读第五部分。

  二、提问讨论:

  1. 本文涉及的人多、事多,内容庞杂,材料零碎,可为什么又显得结构谨严呢?

  2. 本文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3. 除了写作上的技巧外,还有什么原因使这篇文章如此感人?

  三、总结讲解: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