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小学生科学概念构建中的几个误区(3)

2016-04-06  |  

  生:不塞牙。

  ……

  这些科学概念的形成看似课堂上通过观察实验活动,其实都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尝过马铃薯和鸡肉,也没有吃过其他的食物,那他们是怎么知道熟的食物“有营养,易吸收”“好吃”和“不塞牙”的?他们无非是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而得来的。那课堂的观察和探究实验还有必要再进行吗?他们的科学概念的发展有事实依据吗?假如这样也可以的话,教师还有必要花费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实验吗?所以,教师在实验后的交流和小结时,要以实验和观察为依据,进行必要的逻辑判断、分析和推理,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概念。

  误区三:“以偏概全”——忽略科学概念建构的逻辑。

  小学生的科学概念是小学生在课堂中形成的对某类科学事物和科学现象的理解和看法,也应属于概念的范畴。所以,科学概念的形成和构建,也应遵循概念形成的原则和途径。即学习者可以对同类事物的各种实例进行分析,对比它们与其它事物的区别,发现这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从而形成完整的科学概念。然而,许多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忽视了概念形成的逻辑程序,将下一级概念的内涵直接提升为上一级概念的内涵,以偏概全,即归纳推理不完全。

  如:在《动物的卵》教学中构建动物的卵这个概念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师:鸡是鸡蛋孵化出来的,你还知道那些动物也是由卵孵化出来的?

  师:看书本第34页,看书上的哪几块讲了动物的卵?(PPT出示图片与讲解)

  师:这些卵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一般是圆形或椭圆形。

  生:大部分是一片一片连在一起的。

  生:大多有保护作用。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这就是动物的卵的共同特征。

  在这里,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种动物的卵进行了观察和比较,构建了动物的卵这个科学概念。而忽视了对其他动物的卵的内部构造的认识,归纳推理不完整,形成了一个不完整的科学概念。

  又如,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的一课中,教师只是对皮筋和尺子的振动进行了观察,就匆匆地归纳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个科学概念,犯了与上面的例子雷同的错误。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