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小学生科学概念构建中的几个误区(4)

2016-04-06  |  

  误区四:“一蹴而就”——忽略科学概念建构的顺序。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然而,有的老师自己对科学概念也是一知半解,理解不到位;而或是教学资料的缺乏,在课堂上只能运用一些“搬来”的专业名词来解释学生的科学概念,造成学生对科学概念无法理解,难度过大。如在去年的省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中,一位教师在执教《我是怎么出生的》中,使用了“桑葚胚”、“胚囊”、“动脉血”等连教师都不理解的名词术语,造成学生对“我是怎么出生的”的无法理解。

  又如在《相貌各异的我们》课始的教学片段。

  师:首先一起走进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孟德尔。

  师:他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经营一片豌豆地,进行8年的研究。

  师:谁能说说过你见过的豌豆吗?

  (课件,出示豌豆)

  师:孟德尔发现了豌豆有不同。

  师:他观察了豌豆哪几个器官?植物分为哪几大部分?

  生:根。

  师追问:是,还有呢?

  生:花。

  师:真棒!

  师:接着他观察了种子的哪个部分?

  生:种皮一种是有花纹的,另一种是没花纹的。

  师:最后给他这种情况起个名字,叫做性状。

  师:从这个图中,可以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豌豆的同一性状会有不同的表现。

  师:下面我们试着把这一结论推到其他物体上,看看这个结论成不成立。

  (课件:桃花)

  师:谁来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观察到了,桃花的花有大有小,颜色有深浅。

  师:对,还有呢?再看有一朵花只有5片,还有一朵花有6片。

  (课件:三只猫)

  师:三只猫(是同一个妈妈生的),谁能说说看。

  师:如果我们试着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的话,你们说可以试着得出怎样的结论呢?

  生:同一个物种它的性状是不同的。(老师:我先记下你的说法)

  师:下面我们将要把视角转向你、我、他。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