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科学探究中学生研讨有效性的策略研究(2)

2016-04-06  |  

  误区一:“现象描述”形式单一,汇报实效性缺失

  一个实验活动之后,教师往往会习惯性的请2-3个小组汇报实验中的发现,实验记录单上的内容不进行汇报似乎就没有实现其价值。但是,从本质上看,这样机械的汇报、交流往往是华而不实,累赘多余的。

  以下我第一次执教《油菜花开了》一课时,“解剖一朵油菜花”的活动记录单:

提升科学探究中学生研讨有效性的策略研究(2)

  活动结束后,老师选取了3个小组的记录单围绕油菜花各部分结构的数量、特点以及标本粘贴的质量进行汇报、交流。因为小组间对油菜花各部分结构的数量分歧较大,特点描述也不相同,整个交流环节显得杂乱无章。最终,由于时间关系,教师只能在匆忙中给定一朵油菜花萼片、花瓣、雄蕊和雌蕊的数量。

  其实,油菜花各部分结构的数量、特点以及标本粘贴的质量都非常直观的呈现在各小组的记录单上,学生直接观察反而比听同学汇报更清楚。因此,记录表中的内容没必要再集中汇报,只需要对油菜花各结构数量上的分歧进行针对性研讨即可。

  误区二:“数据分析”浅尝辄止,研讨深层化不足

  在 实际课堂教学中,交流研讨过程中往往需要完成科学探究中的多项任务,包括对活动操作和思维过程的评价,活动成果和实验结论的展示,活动质量和数据差异的反思等。当然,根据课堂探究活动的不同类型,研讨环节要解决的任务各有侧重。但是,审视目前科学探究教学的现状,我们会发现实验后研讨的内容过于单一,往往重“结果”而轻“过程”,重“求同”而轻“反思”,研讨环节多“汇报”而少“分析”,对问题本质的探讨如蜻蜓点水,导致课堂上最终结论的得出过程科学性不强。

  课堂上往往会有一些“聪明”的学生在数据汇报后,直接得出了其中的规律。老师觉得目标已达成,没有必要再继续深入研讨。一些看似“另类”、“特殊”、“不正确”的数据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更没能实现他们在研讨中的特殊意义。研讨是一个信息对比、甄别、整理和加工的思维参与过程,最终指向信息背后的科学原理。所以,研讨的内容可以是这个思维过程中的任何障碍点,但绝不是科学原理本身。就算数据合理,结论正确,但是从数据到结论的思维途径对全班十几个小组来讲不可能相同,而思维途径的差异和障碍点正是深层研讨的焦点。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