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喜欢的水果

(一年级上册)

北师大数学一年级上:《最喜欢的水果》课堂实录(4)

2012-03-15  |  

  我觉得这一互动调查活动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是以兴趣为切入点组织的“寓教于娱乐”之中的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强调了师生间、生生间以生活为基础的动态的信息交流,并且交流的都是大家感兴趣的问题。教师也全程参与到学生的互动调查活动之中,与学生在不断的相互影响中达成共识,并快乐的分享着学生在活动中、给予老师的愉悦、信任与尊重。而学生对这样的活动更加乐此不疲,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知情互动提出新问题、说出新想法、找到新结论。如:在回答“哪种水果最受欢迎”,“你是怎么知道的”问题时,学生想了很多看统计图的方法,有的一一对应比个数;有的比高矮;有的学生提出在同样多少的格子图里数每条剩余的格子数来判断那种水果受欢迎!

  在教学中,大部分学生能较准确的发现统计图表中所呈现的信息,同时也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简单的分析。但仍有个别学生在学习中有困难。针对这一情况,我适时组织小组互动交流,充分发挥学生间的互帮互教作用,并随机巡视,针对个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个别指导。

  事实证明这样的互动活动使学生表现得兴趣昂然,积极主动,个性张扬,创造的火花频频闪烁。可见,在教学中组织有趣的互动活动,可以使师生双方互惠、互利,使其在融洽、和谐、平等、理解的氛围里,进行交往,乐于互动,有效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和谐发展。

  案例评析:

  整节课的活动设计和问题设计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即以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以兴趣揭示教学内容;以巧妙设疑建立统计的初步表象;以自主活动经历统计过程。从教学设计当中可以看出每一个环节所要达到的目标特别清晰,从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成中给人一种水到渠成,自然流放的感觉。

  这节课有三点表现比较突出:

  一、突出了教师的“引导”。

  从本节课的设计映射出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 以及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的了解是十分到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没有追求形式上的情境创设,而更多的体现出一个“实”。例如:在陆老师的最初设计中没有“教师示范”这个环节,试讲之后发现效果并不理想,经过分析证实学生没有理解“统计”的真正含义,学生也没有遵循统计的两个必要的规律——不重复、不遗漏,教师经过对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分析认为: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统计,而且在生活中也很少接触到统计的概念和统计的过程,所以在这里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正面示范,真正起到教师的引导作用。

  二、突出了学生的“主导”。

  这节课教师比较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构建。我们说,只有学生亲自体验到的印象才是最深刻的。在这节课上教师设计的“组内调查”就给了学生一次自主探究的过程,尽管这个过程中有的学生还处于模糊的状态中。那么在“观察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取得了统计的 “真经”后,教师在“重新调查”的环节中再一次让学生去体会统计的过程,学生会带着一种成功的愿望,认真的去完成这项工作,这样的自主、这样的探究,学生的收获我们可想而知。

  三、突出了评价的“多元”。

  本节课中教师的评价进行在无形中。如:“观察对比、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利用“大家观察各组统计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这个问题引出了学生对各组结果的不同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并没有表明哪组统计图的好坏,而是通过学生之间的观察汇报,反馈给学生贴图时要整齐、自下而上进行,看起来比较清晰、很容易看出谁多谁少,实际上,学生认可的这幅图就是统计图的雏形,教师能趁机抓住学生的生成来完成本课的重点内容,时机恰到好处。还有的学生提醒说要认真,图中的数量要和实际相符。在这样的评价里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这才是统计的真谛。

  通过,陆老师的教学说明教师只有吃透教材,把握教材,才能抓住学生有效的生成,那么课堂上自然会出现学生的闪光之处。

  网友观点
    很菜
    好文
西师大版一上《0的认识》教学设计
西师大版一上《6~10的认识》教案
新课标一上《加法》教案
新课标一上《10》教案
人教版一上《9加几》教案
一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教案
人教新课标一上《6和7》教案
新课标一上《9加几》教案
北京版一上《认识图形》教案
人教版上册《11~20各数的认识》教案

最近更新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