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国国学(4)

2014-09-24  |  

  让你干就不干。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

  “义”

  “义无反顾”。

  正是由于此,所以“義”字的下面为“我”,即出征拼命拼争之“我”,怀戈待旦之“我”。“羊”则是祭天,即问天意、佛意、道意如何。

  “宜”则“必行”,舍身忘我也“必行”。

  不“宜”则“不行”,不管多么大的诱惑,也不“行”。

  “宜”,义也。义中可以有利,也可能无利,终是大利于我。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国语·周语》:“义,所以判断事宜也”。

  《论语·阳货》:“君子义以为止。”

  “君子义以为质。”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孟子》:“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

  “心之制,事之宜”也就抓住了中国文化的“魂”。具体落入“实践理性”的实践中,就是“致良知”。

  “义”到了董仲舒时代就开始变味了。

  “正其义而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清人颜元批得好:“全不谋计功,是空寂,是腐儒。”

  西方的“正义”,是人对社会,对上天,对法律,对主宰者的渴求,乞求。“正义”实际上只是一种“公平”。准确说,是弱者的“义文化”。

  东方的“义”文化,则完全不同。是一种个人的道德圆满,智慧圆满,义不容辞,义无反顾,舍身取义。这种“义文化”完全不乞求外在任何力量支撑。什么社会,什么法律,什么上天,全不求,只求我“心”的圆满。准确的说,这是强者的“义文化”。

  王阳明又言:“耳目口鼻四肢,身也,非心妄能,视听言动?心欲视听言动,无眼口鼻舌四肢亦不能,故无心则无身,无身则无心”。

  老子:“吾之大患者在吾有身,及吾无身何患之有?”为什么从一个“知”又能引出这些观念观点?

 
热点推荐
宝宝发育测评
宝宝营养知识
宝宝营养需求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