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语言 升华语感(4)

2008-10-18  |  

  三、借助课文表达形式读写结合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在理解课文语言意义的同时,进一步体会课文语言的形式美,并学习作者的遣词造句,学习作者的布局谋篇,力求在从读到写的过程中寻找最佳的结合点,促发最佳的练笔时机,使语言形式的运用和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谐统一,让学生在课文精美语言形式的熏染下、在反复的吸收融合中逐步强化语感。

  1、发散思维,补续课文

  《狼和小羊》一课,结尾是“狼说着向小羊扑去。”如果仅从字面上一般化理解为“狼很坏,羊被吃掉了!”虽然也合情合理,但容易禁锢学生的思维。“狼扑向小羊,会怎样呢?”教师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让学生写出各种各样的结尾。有的写道:狼猛地扑过去,小羊连忙闪开,狼一下子收不住脚,“扑通”一声掉进了河里;有的写道:狼刚要扑向小羊,突然被卷到了半空,原来,在这危急时刻,大象伯伯及时赶到了,救了小羊……在文章结尾处,让学生联想、思索,将原文扩展得更丰满,更充实,更耐人寻味,呈现出立体感,既能拓展思维,又能提高语言能力。

  2、披文入情,补白插述

  课文内容不仅指表面的语句,还应包括潜藏在语言深处的某种暗示,某处省略,某句弦外之音等。教学中如果能够抓住这些空白点,引导学生联想、想象,并细致描写出来,既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可拓宽运用语言的渠道。如《将相和》一文,略去了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的具体细节。教学中,就可及时切入,让学生想象廉颇请罪的场面,把廉颇和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进行详细的描绘。这种“补白插述”只有在老师的指导下,披文入情,学生才可能生动地再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并与课文的语言融为一体。

  3、重组语言,导述课文

  典范的书面语言是学生运用语言的基础,而创造性地重组课文语言进行导述,能有效地促使语言的转化和运用。如教学《颐和园》一课,当深入学习课文后,老师提议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写一份导游词,结合课文语言介绍颐和园的各处景点。这样学生写导游词的过程实际上就成了学生梳理课文内容,重组加工课文语言,并尝试运用的过程。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