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教学环节例析(4)

2008-10-18  |  

  5. 语文教学还是一个“东西”

  下面是两位教师的课堂开头语:

  A 执教《草原》的一位老师说: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划出了优美的句子和含义深刻的句子。下面把你画的理由跟同学们交流。

  B 于永正老师执教《鼎湖山听泉》:师板书课题,问:你们读题目,明白了什么?……既然鼎湖山听泉很美,你们想听吗?请同学们好好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最后告诉我,你们听到了泉声吗?

  思量一下,这两种说法有什么不同呢?A老师布置学生初读时,要求学生划出的是“句子”,着眼于语言的形式方面,B老师则要求学生回答是否“听到了泉声”,着眼于语言的内容方面。如果不深入思考,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其实有天壤之别。回想起来,笔者曾经在大庭广众之下放言“语文教学不是东西”,上个世纪90年代,“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综合训练课”的口号在全国各地回响,一粟深受夏丏尊先生有关学习国文的着眼点理论的影响,夏老认为,“国文科的学习工作,不在从内容上去深究探讨,倒在从文字的形式上去获得理解和发表的能力。我们学习国文所当侧重的,并不是事情、道理、东西或感情的本身,应该是各种表现方式和法则。”改革开放以后一段时间,语文课从政治桎梏中解放出来,又陷入了工具论的深潭,过分强调语言的形式,挖空心思的构建语言的点线面体,又受外来的标准化的影响,使语文教学走向了所谓“科学化”的极至,造成了前几年民怨沸腾的局面。字词句段篇划分本身即是语言形式本位,也即受“还原论”的影响,以为懂得了原子的性质,就掌握了“物体”的属性。实际上,科学理论,譬如系统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并不是向人们想像那样简单。近期的语文课程改革,回归了传统,从形式的樊篱中解脱出来,关注“语言的功能”,文化主体组元的教材即是明证。引导学生阅读,从内容着眼,更容易兴奋,更容易流泪,更容易激发兴趣,B老师的叙述就是这种价值取向的体现。而A老师的引导,隐隐约约留有语言形式本位的影响。当然,从内容入手也并非完全排除语言形式的教学,只不过形式的教学更艺术化而已。(200411.1)

  6. 老师不妨当一次“傻瓜”

  于永正老师执教《草》,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小朋友,回到家,谁愿意把新学的《草》背给奶奶听?(指一生到前面)现在,我当你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