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教学环节例析(7)

2008-10-18  |  

  它蓬起了全身的羽毛……

  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

  生:这两个句子都是写老麻雀像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时羽毛的样子的。

  师:对。不同在什么地方?

  生:有一个词语用的不同。以前课文里用的是“蓬起”,现在课文里用的是“扎煞”。

  师:“蓬起”“扎煞”这两个词语的意思都懂吗?(生点头)

  师:都懂,很好。想像一下,“蓬起”师什么样子?“扎煞”又是什么样子?比较比较,看看用哪一个好。(片刻,生纷纷举手)

  生:用“蓬起”不好。

  师:为什么?

  生:麻雀为了清理自己的羽毛,就常常要蓬起羽毛,这动作太平常、太一般化了。

  生:“蓬起”给人一种松软无力的感觉,好像一个绒毛球。

  生:猎狗见了这种样子,丝毫不会发愣的,反而会感到有点可笑。

  生:“扎煞”可就不同了!

  师:不同在哪些地方?

  生:我好像看到羽毛像钢针,根根直立的样子。(众鼓掌)

  师:羽毛像钢针,根根直立!想像一下,老麻雀当时的神情是怎样的?

  生:非常愤怒!

  生:怒容满面!

  生:怒不可遏!

  师:它为什么感到无比愤怒?

  生:你这猎狗太无耻了!我的小麻雀刚刚出世,你竟然就想吞掉它!

  生:你这猎狗太以强欺弱了我就要跟你拼一拼……

  师:现在,根据大家的意见,总结一下:用“扎煞”这个词语,能更好地表现老麻雀不畏强暴的形象,反映老麻雀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伟大爱心。

  语文课程标准主张“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但不是彻底否定语文知识,阅读教学是存在一些规律的。比如透过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体察内心世界,就是基本的阅读理解程序方面的知识,是理解写人物的文章都适用的。这个教学片段通过比较的方法去揣摩“扎煞”运用效果,透过这一外表描写去想像老麻雀的精神品质。扣紧语言文字指导阅读,对学生理解运用语言都是必要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融合。(2004.11.9)

  10. 课堂用语是说给谁听的?

  读某位著名特级教师执教《有这样一个小村庄》一课纪实,发现有这样的语言:“我们学习就要从语言去细细地咀嚼,去细细地体味,不要忽视它的工具性。现在很提倡人文性,但一些词句的掌握不能放松,要非常严格。”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问题是语文教育界争论了上百年的理论问题,小学生未必理解“工具性”“人文性”,教学中追求二者的统一融合,那是老师的教学艺术问题,没有必要把这问题提出来让学生注意。或许其目的在于让听课的教师明白,一粟不免要问:你在给谁上课?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老师要多学习新的理论,这是非常必要的,正如教师钻研教材一样,不一定把自己的体会都全盘托给学生。记得过去搞整体阅读教学时,有的教师喜欢说“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这节课我们整体理解课文。”听着总觉得别扭。老师上课,说那些朴实而又生动的学生明白的话,最受学生欢迎,说些故作高深的名词术语不会有什么好效果吧。(2004.11)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