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解决”教学中学生心理特征及培养对策(2)

2008-10-18  |  

  在补充完善阶段,积极心理表现为:对结论能认真检验,并使之不断完善,善于推广研究成果。消极心理则是对结论不进行检验完善,或者敷衍了事,不善于推广成果。

  3、“归纳延伸,拓展创新”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拓展”是“问题解决”教学的最后环节。这个环节中,积极的心理表现为:思维专注,能凝神静思,认真回顾检查问题解决过程,用不同方法严格验证,公平评价推理是否科学严禁,表述是否合理;思考如何使方法简化更优,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性;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拓展创新,达到知识的迁移升华,形成知识体系和思想方法;积极进行训练,善于将结论引伸推广创新;关注吸收他人经验,充分体现其严谨、深刻、灵活的思维品质。消极心理则相反,消极懒惰,不求进取,图省事欠思考,忽视对过程的检查评价,不重视总结策略、经验教训;知识孤立不成体系,达不到知识的迁移升华,更谈不上思想方法的形成;练习草草了事,不能延伸拓展,创新能力差;不善于吸收他人经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二、形成不良心理因素

  “问题解决”教学中,形成学生不良心理的因素是较复杂的,归结主要有六种。

  1动机不纯,学无兴趣。动机和兴趣是引起和维持注意的一个重要的内部因素。在动机的驱动下,诱发学习兴趣,学生则以生活需要主动地去发现、探究、拓展。反之,学习就成为一种负担。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常常是为了讨家长欢心,获得教师表扬,受到同学仰慕而学习的。因而,随着环境变化,其学习动机也在变化,学习兴趣随之波动,面对困难和挫折,容易丧失信心。同时,由于小学生习惯形象思维,面对不生动、不直观、不形象、远离生活的学习情境,毫无兴趣,产生排斥心理,出现视而不见,见而不明,明而不专,消极懒惰,不求甚解,不独立思考,人云亦云的从众现象,在遇到困难时沮丧,放弃学习机会。

  2、基础“欠帐”,底气不足。这里的基础包括两方面,一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二是思维基础。第一种情况表现在“慢进生”身上,由于基础较差,对新问题情境缺乏发现、探究的能力,对“问题解决”产生了排斥心理。第二种情况,学生虽然“双基”较好,但是,由于缺乏训练,对“问题解决”学习方法不了解,或者了解较少,因而产生了思维单一呆板,缺乏灵活性,面对新的学习情境信心不足,无所适从等不良心理。由于基础薄弱,没有能力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放弃学习机会;由于基础薄弱,只能当听众,更不能推广延伸、升华知识,在听不懂时,常常放弃,产生不关注现象。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