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正幼儿任性行为的实验和研究(3)

2008-10-21  |  

  3、可能形成任性行为的原因

  (1)“自我中心意识”强。他是一个比较愿意展示自己的小朋友,也很愿意帮助老师做点事。但老师不能每件事都让他一个人做,当老师请其他小朋友做事的时候,他就会产生任性行为。主要是他急于表现自己的能干,希望老师能一直表扬他。当老师将任务交给别人时,他就会心里不舒服,想把事情夺过来让自己完成。

  (2)隔代喂养。他基本上有外婆照顾,回到家也只能与外婆一人交流,从心理上他缺少许多爱的照顾和关怀,加上隔代的宠爱,使他任性行为表现的越加明显。

  (3)家长缺乏耐心。孩子一不听话,家长开始还坚持原则,可当孩子继续为所欲为时,家长觉得烦,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等他大了自然就会好了”,“反正说了他也不听”,而不再坚持。时而久之,孩子觉得我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家长也不反对,遇到“不合理要求”时,他以执拗、任性来对抗家长。

  (4)幼儿自制能力差,易冲动,思维带有片面性及刻板性

  ,因此容易任意所为。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心理,不问原由地用训斥、打骂等方式回应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时,从而导致了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助长了孩子的任性行为。

  (二)把握幼儿任性行为的心理倾向

  3-6岁的学前儿童还处在心理成长发展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可塑性大,由于他们在心理上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较低,自我意识还处在萌芽状态,极易因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特点。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与否,将会对他们的认识、情感、个性、道德的发展和社会适应等产生极其深刻的,有时甚至是难以逆转的影响。

  现代心理学表明:健康心理是一个人智力和人格发展、潜能开发、道德品德形成、积极适应社会的前提,是一个人整体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人格则是一个人内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它是一个人整体素质的核心。它主要表现为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独特性。

  但,从目前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现状来看,由于传统教育观念、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严重忽视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培养,致使目前儿童中相当普遍地存在着独立性差、心理脆弱、怕苦畏难、任性、不懂得关心人、缺乏创造性、缺乏合作交往意识和能力、自控能力差等问题,不少儿童还存在种种心理和行为偏差。如孤僻、攻击性行为、胆怯、多动、情绪障碍等等。这种状况如不加以重视,势必影响一代人的素质。这时,适时对幼儿强化良好,健康情感的培养,有助于未来的发展。情感养成教育是构趁成儿童整个身心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儿童逐步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最终实现并超越自我的教育过程。

  幼儿任性行为的形成应包括以下心理倾向:与他人合作的需要;与他人友好交往,有较强的适应集体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学龄前期,幼儿的上述心理倾向显示出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由外在向内在转化与提高的过程。

  (三)关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反抗期”

  在对待孩子任性的问题时,充分理解幼儿独立性的发展规律是至关重要的。在幼儿成长过程中,3-4岁是人生的第一“反抗期”。这时期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样听话,经常和大人“闹独立”,总是力图摆脱大人的约束。有时好像故意与大人“闹独立”,总是力图摆脱大人的约束。有时好像故意与父母和老师作对,你让他去做的事,他偏不去做,你不让他去做的事,他偏去做。往往到4-5岁时这种情形依然延续,孩子经常表现出不服管教的特性。当大人提出某种要求时,他们往往会说“我不”或“不要你管”,如果大人加以干涉,孩子就容易变得非常暴躁。孩子的这种独立性倾向常常被大人们认为是不听话,实际上这是孩子的“反抗”心理,是独立性个性品质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发育现象。此时,如果对孩子横加干涉或者责骂惩罚,孩子可能会暂时变得听话但同时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则受到伤害,独立性的发展便会停滞不前。正确的做法是: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关注幼儿的反抗心理的同时,对孩子的合理行为与要求,既要满足且要鼓励;对幼儿的不合理要求则要采用适当方式加以引导,避免采用强硬手段。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在线识字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