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支持在学前教育(2)

2008-10-22  |  

  三、制定和实施干预策略

  在学前教育环境中,有效的干预策略主要分为环境的创设与改进以及对个体的教育指导两个方面。〔16〕

  (一)环境的创设与改进

  环境的创设与改进主要指对儿童所在教室的物理环境、日常活动程序、课程活动设计、教室规则等方面进行调整,因为这些因素可能作为情境事件或者先行刺激引发儿童的挑战行为。

  1.教室物理环境

  教室物理环境包括教室空间安排、教室桌椅摆放结构、教玩具的

  选择等。〔17〕

  教室空间安排可能会影响儿童恰当行为的发展。当空间较小时,儿童间的某些游戏活动不能很好地开展,有些儿童会故意推挤同伴以扩展自己的空间。因此,教师应该适当安排活动,调整儿童间的活动距离。另外,合理的教室空间安排还可以激发儿童之间的积极互动,保证每个儿童都能拥有安静、舒适的空间。〔18〕

  桌椅的摆放结构也会对儿童的行为造成影响。座位结构松散时,教师很难兼顾所有儿童,容易造成儿童注意力分散,也容易引发儿童的挑战行为。儿童周围的同伴也是引发儿童挑战行为的原因。当儿童不喜欢周围的同伴时,有些儿童可能会表现出上课不专心、和同伴吵闹等行为。Michelle 等人(2004)对两名3岁儿童的实验研究表明,当教室座位调整为马蹄形,而且儿童围坐在教师面前时,儿童打扰他人、触碰同伴以及自言自语的行为明显减少。〔19〕因此,教师可以尝试将教室座位安排成半圆形或马蹄形,并且让表现出挑战行为的儿童坐在教师可以直视的范围内,以便在儿童表现出挑战行为时教师可以给予必要的提示。

  教玩具的选择和摆放也可能成为影响儿童行为的潜在因素。当玩具数量较少且深受儿童喜爱时,儿童需要分享或者轮流玩玩具,而那些社交能力较差的儿童由于不懂得分享,可能会表现出攻击同伴、争抢同伴玩具等行为。当玩具色彩暗淡、对探索行为要求过高或过低时,儿童也会因任务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从玩具上转移注意力,表现出打扰同伴的行为。因此,教师应该选择难度适中、外观新颖的玩具,引导儿童制定轮流进行游戏的规则,或者组织儿童共同分享玩具。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安排一些儿童在游戏时担任监督员,预防儿童挑战行为的发生。

  2.日常活动程序

  日程安排和活动常规的建立能影响儿童良好社会行为的形成。〔20〕保持一致的日程安排可以让儿童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也能够帮助儿童建立有关教室行为的清晰规则,可以有效避免儿童因为无所适从而表现出挑战行为。

  3.课程活动设计

  课程安排不合理,如高运动量的活动密集出现时,容易提高儿童的兴奋性,导致吵闹、注意力不集中、打扰同伴等挑战行为的出现。有些儿童还会因为不能适应对探索能力的高要求而出现离开活动区域等逃避行为。合理的课程安排应该保持活动的均衡性,包括集体活动与个体活动交替,以儿童为主的活动与以教师指导为主的活动交替,高结构化活动与低结构化活动交替等。富有趣味性,具有创造性,适应儿童发展水平、个体兴趣和需要的活动有利于儿童积极行为的发展。〔21〕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在线识字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