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同伴冲突的观点比较(4)

2008-10-22  |  

  自己克制情绪,如“摔了我也不哭”。

  谦让.如“他们不能抢,要互相谦让”。

  其他小朋友帮助解决,如“要是一个小朋友看见了,就劝他们”。

  对有关幼儿的行为做出评价,如“不能打小朋友,打小朋友不是好孩子”。

  五分之一的幼儿表示不知如何对待冲突。如“不知道”,“想不出来”。

  [评述]中新两国幼儿在对待冲突问题的观点上同样有许多相似之处。这显示了处在人类成长的特殊阶段,即使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幼儿也有着共同的年龄特征。两国幼儿也表现出对待冲突的一些不同观点,这些观点同样可以在各国不同的教育、文化环境中找到缘由。

  新西兰幼儿表现出对故事中同伴痛苦的移情,这种情感的流露是自然的。在新西兰,幼儿对别人忧伤理解的自主表达会得到鼓励。新西兰早期教育机构将自由游戏中个人的选择和创造放在显著强调的位置上。这种做法已经延续了许多年,这在一个幼儿“制止打架机器”的回答中可以体现出来。这个例子或许预示了治疗某些社会疾病的可能技术。

  从中国幼儿的回答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文化的传承。中国文化倡导人们从小学会克制、学会谦让,这一传统已经得到体现。在中国强调集体主义的教育中,小朋友看到自己的伙伴之间发生冲突。便主动充当“调解人”的角色。由于成人经常用讲道理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教育,幼儿也很善于给别人讲道理。

  一些中国幼儿准备将与同伴发生冲突的事向自己的母亲或其他家人倾诉.甚至希望用母亲的力量惩罚对方。这首先说明,中国有对“亲情”格外珍视的文化传统,儿童与家人的关系非常密切。同时也显示,在某些家庭里,父母对子女关爱有加。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甚至希望别人也要迁就他们。

  中国幼儿回答中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有五分之一的幼儿表示不知如何对待冲突。在一些中国家庭或幼教机构,成人时常代替孩子办好一切事情。从中国成人的回答中我们也发现了“替幼儿思考和做事”的特点。在这种环境中生活的幼儿必然缺乏人际交往的信心和经验,致使他们面对冲突手足无措。

  中国成人与幼儿观点的多样性

  从中国成人和幼儿的回答中,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人们的回答似乎呈现一种“矛盾”状态:一些回答认为应该鼓励幼儿,给幼儿自主发展的机会;另一些回答又显现出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及以成人为中心的观点。对幼儿来讲。一部分回答表现出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勇气和智慧,另一些回答又坦露出面对冲突情景的无奈。其实,这种对待冲突观点上明显的“个体差异”恰恰显示出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人们教育观念的复杂结构及其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以对幼儿之间冲突的价值判断为例.中国传统文化“和为贵”的主张使幼儿之间的冲突被认为是不应该发生的。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团结、友爱、谦让曾在很长时期内作为中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而“与别人发生冲突”则被认为是幼儿的消极行为之一,需要通过教育逐步减少。

  随着中国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对幼儿之间冲突的看法已经发生转变。近来,有专家提出。“儿童的世界里有两种规则,一种同儿童与成人的关系相对应,另一种则与儿童之间的伙伴关系相对应。这是有了交往实践之后才出现的规则,是有了碰撞、冲突、协商、交换、合作等行为之后才出现的规则……这种规则建立在人们自觉的意志之上,是活动者之间的契约。因此明显是一种自律的规则”。“幼儿与同伴的冲突过程既反映了幼儿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技能的发展水平。同时又为他们在这些方面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富于挑战性的人际环境,具有社会性各方面协同发展的作用,因而是一种最有价值的经验”。李季湄老师曾说过,“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文化的变革是非常沉重、非常缓慢的。因此,教育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也许我们怎么估计都不算过分”。或许正是由于教育改革这一特点的存在,才造就了中国成人和幼儿观点的多样性。

  这次跨文化研究的真正意义在于。研究者可以从两个不同文化背景国家的资料中得到启发,从而使双方的认识更加丰富。两个国家的儿童教养者也将得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发现更多支持幼儿解决冲突的策略,从而帮助幼儿获得更多的早期群体生活经验。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在线识字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