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的无奈而迷乱了教学亮点 实践的迷茫(3)

2008-11-06  |  

  对于教材,我给三句话供大家感悟:

  ①活教材——正确的教材观

  ②让世界成为学生的教材——流行世界的课程观(生活即教材)

  ③如果说作者写出课文是一度创造,那么教师备课设计则是二度创造,而课堂教学师生合作对话过程就是三度创造。———课程资源的生成观(生成即教材)

  补充:说到教材,有一个概念“价值取向”我想谈一谈,使用频率很高:作者——文本——作品——教材(教师可能不一定清晰)

  作者的价值取向:《落花生》是许地山在上世纪20年代写的,价值取向是朴实的、踏实的农民、工作。受到时代局取胜。

  文本的价值取向:作者写出来的东西叫文本,(还没有被读者读,形象大于思想。如《红楼梦》作者写的时候没考虑那么多,只是感动而写,当形象在人们的心中生存里,将长期发光。

  作品的价值取向:包含了读者的创造,所有的阅读都是创造性的、个性的,不一定局限在文本的中心思想上,如:《龟兔赛跑》新编;《狼和小羊》后传,都成为作品。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不要唱同一首歌,

  教材的价值取向:当作品被选入课本后,才成为教材,教材的价值取向更多:交往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合作能力等。如果我们只是死守在中心思想上,那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发展吗?

  前面说对教材要重组,或删或添,添的内容,即整合的信息,什么时候呈现最合理?怎样呈现最科学?虽说没有固定的法则,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教学智慧。但还是有一些规律可寻的。

  我总结了几点,供大家参考:

  一、在蓄积情感中呈现。

  如:《再见了亲人》一文,文章离学生很远,学生很难入情入境。

  课始:以录像开式呈现一抗美援朝战争中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朝鲜老阿妈不顾一切扑在志愿军战士身上保护志愿军战士的感人场面,以及在1958年,志愿军战士奉命回国时,车站人头攒动、鲜花簇拥的送别场面。

  课中:以录像形式呈现志愿军战士离别前夕“温井聚餐”“修房筑桥”等短小片断。

  最后:以朝鲜人民与志愿军的临别赠言结课。

  这样的课外信息呈现,并与教材内容整合,自然妥贴,大大提高了课堂的信息传输密度,即有效率,又有效果。(效率是量,效果是质)

  二、在扩大视野中呈现。

  如:《秦始皇兵马俑》一文中威武雄壮的军阵及栩栩如生的神态两部分内容。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