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儿童:让学生在“摆弄”材料中学科学(3)

2016-04-06  |  

  在整个过程中, 学生通过“摆弄”中获得了深刻的体验,不仅提出了合理的、高质量的科学问题,还很自然地提出了假设,形成了科学合理的探究方案,使实验目标更加明确,探究效率更高。

  为学生提供具有启发性的材料给他们随意“摆弄”的机会,往往不需要教师太多的“开场白”,就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卷入问题情境,经历由“现象研究”到“问题提出”的过程,比如:当学生看到干电池、小灯泡和导线时,就会想到要让小灯泡亮起来,如果学生动手组装这些材料后发现有的小灯泡不能亮,就会根据这一现象做出“电路出故障了”的判断,从而提出“是电路中的哪一部分出了故障?”的问题;当学生看到磁铁、小铁钉、铜钥匙、玻璃弹珠和塑料尺等物体时,最想做的事情是用磁铁吸一吸这些材料,看看“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当学生用手捏一下浸在热水中的金属勺子上端,发现没有接触热水的勺柄部分也会变热后,就会产生“热是怎样传递的?”这一科学问题。

  二、理解儿童感知的特点:让学生在反复“摆弄”中验证假说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儿童来说,技能的形成需要反复练习,他们常常依靠动手操作来认识和理解世界,而他们所能认识和理解的也往往局限于他们自己可以动手操作的具体事物。这是因为小学生对感知对象的局部和全体性把握还不够统一,很难把局部作为全体中的一部分去感知、综合与分析能力还比较差、对事物的感知往往凭直觉进行造成的。所以,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来审视与设计每一件实验材料,有效控制无关变量,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聚焦实验现象,收集基于事实的证据。并通过对直观现象的思维加工,获取对事物的正确认识。

  1. 尽量选用有典型性的实验材料

  如探究“声音是否由振动产生的?”这一问题时,笔者和学生一起准备了钢尺、皮筋、鼓、音叉、水盆、小泡沫块等有代表性、典型的材料,各小组设计了不同的验证活动:把钢尺按在桌边拨动,看到了钢尺在不停地上下颤动,捏住钢尺,钢尺停止颤动,声音马上消失;拉直皮筋后拨动它,看到皮筋在不停地来回摆动,捏住皮筋,皮筋停止摆动,声音也马上消失了;敲击鼓面,学生虽然看不出鼓面在运动,但能通过鼓上小泡沫块的跳动感觉到鼓面的运动;把刚敲击过的音叉放入水盆,学生也能通过观察水面的波纹感觉到音叉的运动。在实验中,学生不仅直接地看到了物体发出声音时的上下颤动或来回摆动,又间接感觉到了物体发声时的运动,在反复验证中,学生对“振动”这一科学概念有了丰富的认识,不仅有效地验证了自己的假设,还感受到了在探究中获取知识的快乐。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