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亲

(六年级上册)

人教新课标六上:《怀念母亲》教学设计(8)

2012-09-27  | 文昌市 文昌 母亲 

  基本信息

  课题

  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二组教材 《怀念母亲》

  作者及工作单位

  文昌市南阳中心小学 冯春艳

  教材分析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最后,作者呼应文章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编排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方面在于从多个角度表现本单元的主题──祖国在我心中;另一方面,学习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课文语言富有跳跃性,而且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这种深厚感情,学生缺乏现实体验。因此,在感受作者的情感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学习语文兴趣较高,总体学习基础较扎实,学习习惯较好,课堂上发言踊跃主动,课外积极阅读积累。通过前一组教材的学习指导,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找词找句、圈圈点点划划的理解感悟方法,也能够抑扬顿挫、入情入境地朗读。但是,《怀念母亲》这篇文章作者的年代背景与学生的年代背景相差甚远,对于作者都母亲和祖国的深厚感情,学生缺乏现实体验,他们年龄小,阅历少,进入感悟、欣赏的层次较低,表达自己感受能力较差。这是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所以,新课前,我以“走近季羡林”为题介绍了季羡林的成长过程,还给学生读了季羡林作品《赋得永久的悔》,让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为理解本课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会写8个生字,学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揣摩重点语句,从纯真朴实的语言中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季羡林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教学难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谈话导入,

  简介作者

  1、孩子们,每个人都有母亲,母亲,多么神圣的呼唤,多么圣洁的字眼,你们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自己的母亲吗?

  2、在我们的心中,母亲是最伟大的、至高无上的。著名作家季羡林的文章里,酣畅淋漓地体现着对母亲的敬意和爱意。(板书读题:怀念母亲)

  3、简介季羡林:季羡林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我们曾经学过他的作品《小苗和大树》、《自己的花是开给别人看的》,他生于1911年,1935年到德国哥廷根留学,1945年回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被誉为“国学大师”。

  1、学生畅所欲言。

  2、学生认真倾听。

  1、这节课的导入,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母亲的情感,唤醒了学生生活中的情感体验,为学生在下一步课文学习中的感受、理解、体验打下坚实的情感基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生字、新词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2、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这两位母亲指的是谁?

  1、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读文。

  2、生答:“我对这两位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或“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我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

  3、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

  让学生把课文读成一句话,整体把握了课文内容,从而增强课堂学习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减少听课的盲目性,大大降低听课的难度,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自己逻辑思维的能力。

  抓重点句,品读悟情。

  (一)、品读感悟爱母之情

  1、我们先来感受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情感。自由朗读文章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从哪些句子中可以感受作者对亲身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请画出来读一读,也可以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2、重点研读以下几个句子。

  (1)、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2)、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二)品读感悟爱国之情。

  1、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数十年如一日。后来,作者离开了祖国,到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留学,地域的距离能割断作者心中的怀念吗?相反,这怀念又添了分量。

  2、默读第三自然段。想想作者的怀念中,又增添了什么?(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3、“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作者真的不知道为什么两位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吗?

  4、“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让我们带着这份思念把第三自然段读一遍。

  5、作者身在异国他乡,无限思念母亲和祖国。为了说明当时的感情,作者特地摘抄了几篇日记,请同学们小声读日记,把体现作者对两位母亲怀念感情的句子画下来。

  6、交流研读重点句子。

  (1)、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2)、我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3)、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7、从日记的字里行间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对两位母亲深深的怀念,这种怀念伴随着作者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

  1、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勾勾画画,写写记记。

  2、抓住关键的词语、句子、段落、日记反复朗读,领悟季羡林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1、让学生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对关键词句的把握不仅理解了词语,而且理解了作者的心境,还达到读与悟的融合。

  2、让学生在反复读的过程中,自己的情感与文中的情感引起共鸣,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感受作者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突破难点。

  回顾首尾,学习写法。

  1、齐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明确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方法。

  2、课文运用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表达出了作者真挚的情感,使文章结构紧凑,浑然一体,在习作中我们也要学习运用。

  学生齐读,在观察、倾听中明确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方法。

  1、对整篇文章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2、教材是个例子,教会学生写作。

  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你对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有什么话要说吗?请写一写。

  2、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对生母和祖国的热爱呢?

  学生表情凝重,陷入思考,下笔成文。

  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升华情感。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生身母亲 真挚的爱慕

  }

  祖国母亲 崇高的敬意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评价项目

  分项评分

  得分

  认真倾听

  认真倾听,领会老师、同学意见。(15分)

  善于思考

  能大胆提出问题或质疑,积极参加讨论,提出自己的意见(15分)

  对问题有独特见解,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15分)

  主动实践

  主动学习意识强,积极参与课题活动,参与面广。(15分)

  运用各种形式表现自己对问题或课文的理解和感受。(15分)

  交往合作

  尊重老师同学,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10分)

  善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互相合作,帮助同伴,气氛活跃。(15分)

  教学反思

  说实话,对《怀念母亲》这篇课文我是“敬而远之”的,因为这是一篇散文,语言跳跃性大,表现作者季羡林先生对母亲和祖国的深厚情感,而季老和学生生活年代及背景相差甚远,学生缺乏现实体验,难以感同身受,无法引起共鸣,所以前两年的教学当中,我底气不足,钻研不深,草草了之,可同事的一节公开课让我豁然开朗,拨云见日,今年便学习借鉴,感觉效果不错。

  新课前,我以“走近季羡林”为题介绍了季羡林的成长过程,还给学生读了季羡林作品《赋得永久的悔》,让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为理解本课做好铺垫。

  上课时,我从学生对自己母亲的感情入手,获得对文章主题的深浅把握。紧接着,在初读文章的基础上,我先让学生找出一个概括课文内容的句子,并问学生 “两位母亲”具体指谁,这样既让学生抓住了文章的主干,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为理解奠定了背景基础。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重点词句,品读悟情。

  首先是对亲生母亲的感情,重点研读文章第二自然段。“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亲身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学生学习积极主动,交流时气氛活跃,我不失时宜地适当补充、拓展有关的资料,充实学生认识,加深对情感的体会。

  接着转入对祖国母亲的怀念,这一部分有学生比较难理解的语句,我或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去感受作者的内心体验,或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人物情感,这样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还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只要老师引导得当,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有精彩的智慧生成。

  学完文章后,我还让学生回顾课文首尾,明确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并进行拓展延伸。或许学生无法深入理解季羡林深沉的情感,但是通过文章的学习让他们懂得珍惜父母、热爱祖国,这不是本组教材追求的目的要求吗?

  网友观点
    很菜
    好文
《人教新课标六上:“怀念母亲”教学设计(8)》摘要:层次清晰。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最后,作者呼应文章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
相关文章人教:《怀念母亲》教学设计一秋天的怀念
人教:《桂花雨》教学设计二人教大纲:《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新课标语文六年级上册《口语交际·习作八》教案
新课标语文六年级上册《我的舞台》教案
新课标语文六年级上册《蒙娜丽莎之约》教案
新课标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案
新课标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新课标语文六年级上册《口语交际·习作七》教学
新课标语文六年级上册《金色的脚印》教学设计
新课标语文六年级上册《最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
新课标语文六年级上册《跑进家来的松鼠》教学设
新课标语文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

最近更新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