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活动中有效的回应策略(2)

2015-05-04  |  

  二、活动中淡化预设,紧追幼儿进行回应

  二期课改要求教师转变教育理念,从传统教育的重视结果转向更加注重幼儿的学习过程。因此,教师在活动前要精心预设,但在活动中却要淡化脑海中的预设,不急于求成,以开放接纳的态度对待预设之外的生成,由生成开始,慢慢引导幼儿,帮助幼儿展开充分的思考后再巧妙地与适宜的预设相衔接。

  如在“我喜欢的桥”中,我事先准备好了“黄浦江上的桥”,出示后让幼儿看看、说说“是否认识这些桥,最喜欢哪座桥,为什么”等。当我在听取小组讨论情况的时候,发现幼儿对南浦大桥情有独钟。于是,当一个幼儿说他“喜欢南浦大桥,因为它很长”的时候,我及时作出了回应,改变原来预设的提问,将提问调整为:“你们猜猜黄浦江上哪座桥最长,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这个问题一出,如一石激起前层浪,马上激起了幼儿的兴趣,幼儿纷纷举手发言。非非说:“我觉得‘南浦大桥’最长,因为它的引桥是一层层盘起来的,如果把它拉直了肯定很长很长。”我又追问道:“你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吗?为什么要把长长的引桥一层层盘起来呢?”通过问题进一步引发幼儿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又如我最初预设的活动程序是先介绍“南浦大桥”,然后再自然过渡到介绍上海的各条高架。可是在活动实际进行的过程中,我还没有进行到介绍“南浦大桥”的时候,就有幼儿说到了高架桥,面对这一预设之外的情况,我没有让幼儿跟着预设的环节按部就班地开展活动,而是及时地追随幼儿的经验和兴趣点对预设部分进行调整,改为让幼儿先说说高架然后再过渡到和高架连接、相通的南浦大桥,采用迂回的方式将有关这一主题的重点内容加以展开。

  集体活动进行过程中,面对不同的幼儿,教师无法在活动前预知幼儿在活动中会生成怎样的问题。因此,面对幼儿的生成,教师要胸怀活动大目标,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善于捕捉来自幼儿的信息,耐心地与幼儿一起探讨、发现,要时刻准备接住幼儿突然抛过来的球,采取多变的回应策略,灵活有效地回应幼儿。

  三、活动结束留有空间,使回应更具发展性

  集体活动的结束部分往往是最容易忽视的部分,作为整个活动的结尾,时间上往往较为短暂,有时只是简单几句话的工夫就完成了。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发挥回应的作用呢?我在活动“我喜欢的桥”结束部分是这样安排的,我对幼儿说:“老师刚才看了这么多桥,这些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你们还有什么和桥有关的问题想问吗?”听了我的话,幼儿纷纷举手,拉拉问:“高架桥上有警察吗?”乐乐告诉她:“上面没有警察的,我去过的。”程程说:“有的,上次我和爸爸开车上高架,看到上面发生了交通事故,警察叔叔来的。”涵涵问:“桥上有交通规则吗?”非非问:“南浦大桥上为什么要有斜拉索?”接着我又说:“你们今天提了这么多和桥有关的问题,非常好,请你们回家收集资料,问问爸爸妈妈,下一次活动再来告诉大家好吗?”在活动的结束部分,我顺应幼儿的兴趣和需要,通过适当的回应在幼儿中引起了又一个小**,引发了幼儿带着和“桥”有关的问题回家继续探究的愿望,既满足了幼儿的情感需求,又推动了幼儿的学习向纵深发展。

  集体教学中的回应策略可以直接反映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课堂组织能力。回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回应时必须要体现主体性原则、互动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开放性原则。教师在了解幼儿、关注幼儿、追随幼儿的过程中灵活地运用各种回应策略,才能真正体现集体教育的价值所在,促使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在线识字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