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管理上了解三方面的事情(6)

2009-10-09  |  

  (3) 有效行为的次数

  通过记录学生符合行动要求的动作的次数,实现对学生行为养成水平的判断。这一指标的获得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记录来完成。假如学生认为自己的行动符合要求,就做一个记录,如画勾或贴小红旗,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有效活动次数越多,课堂效率就越高。

  (4) 无效行为的次数

  根据学生记录的脱离行动要求的无效行为的次数,实现对学生行为养成水平的判断。无效的行动如,做鬼脸、打瞌睡,闲聊等。教师不可能对全体学生的活动全程进行详细记录,所以要有目的、有选择地对那些有代表性的学生进行观察。无效行动的次数越多,课堂效率就越低。

  (5) 主动行动的次数

  有效行动往往是在教师的指导或要求下发生,而主动行动则是学生自发产生。对主动行动进行观察,并记录其发生的次数,能够更客观、更有效地对学生的行为养成水平做出评价。

  (6) 行动的准确性

  学生的行动是否一次到位,是否进行了尝试,都属于行动的准确性问题。准确性越高,行为养成水平就越高。例如,让学生从地图上指出省会城市,能够一次指认对的学生的行为养成水平高。

  (7) 行动的敏捷性

  行动的敏捷性是判断行为养成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学生的反应越快,行动就越敏捷。另外,敏捷性常常和准确性结合起来作为考查的指标,也就是说,行动越准确、越敏捷,行为养成水平就越高。

  (8) 学生对课堂事件的整体反应

  整体反应是指学生对活动做出全面的、有效的以及合乎要求的反应,这是一组行动,或者说是一整套行动。整体反应能力越强,学生的行为养成水平就越高。

  (9) 学生对伙伴行动的整体反应

  学生不仅要对课堂事件做出整体反应,而且还要对伙伴的行为做出适当的整体反应,这也是评价学生行为养成的一个要点。

  (10) 学生对环境因素的整体反应

  学生也应对环境中的各种要素和事件做出整体的反应。例如,学生眼疾手快地扶住了即将要倒下来的书架,并且将散乱的书整理、排放好。这一系列行动就是学生对环境因素做出的整体反应。如果学生只是扶好书架而再没有其它的动作,那么,学生对环境因素的整体反应能力就比较差。教师和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课堂事件、对伙伴行动以及对环境因素做出整体反应的能力。

  (11) 人际关联中有效行动的次数

  以上都是从学生个人的角度进行观察和评价,而这一要点则是考察学生在与人交往或与人合作过程中的行为。也就是说,在小组活动中,可以根据有效行动的次数,评价学生行为养成水平的高低。有效活动次数越多,行为养成水平越高。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