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管理上了解三方面的事情(5)

2009-10-09  |  

  (8) 有效学习的时间总量

  课堂教学观察要根据群体表现是否与课堂活动要求相吻合来记录有效学习时间。如果一节课上,整体的有效学习量能占到 20-30 分钟,那么课堂效果就比较好。如果教师处理不当,每项活动都是走过场,学生就很少有与活动要求相吻合的表现,那么群体有效学习的时间量就不多。

  (9) 有效学习发生的频度

  有效学习发生的频度也是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表现来记录。例如,在特定的一段时间内,学生表现出鼓掌、举手、微笑、专注、合作等与活动要求相符的行为时,将这些行为发生的次数记录下来,这就是有效学习发生的频度。频度越高,学习质量就越高。

  (10) 有效学习的群体覆盖面

  这是指发生有效学习的学生数量。数量越大,覆盖面就越大,特定时间内课堂效果就越好。根据课堂教学观察获得的量化结果可以对教师的时间管理做出评价。

  (11) 时间控制的微观处理方式

  这是指管理时间的精细化或精确化问题。教师的时间管理有时候要精确到“秒”。例如, “我给大家1分钟的时间考虑这个问题”,“我给你15秒的时间列举出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动物名称”,等等,教师的这些要求体现了对时间的微观处理方式。当然这并不是说在任何情况下,教师都要明确地限定学生的活动时间,但是在必要的情况下对时间进行微观控制,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能够刺激学生积极思考。

  (12) 时间控制的宏观处理方式

  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耗时比较长而不易得出答案的问题,教师在时间控制上就不能太过精细化,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观察、思考和讨论。例如,教师要求学生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这种情况下,教师只需要给出大概的时间限制,而不必精确到分或秒,这就是时间控制的宏观处理方式。在时间管理上,教师要正确判断活动性质,根据活动性质采取合理的时间处理方式。

  以上 12 个方面既包括了时间管理中应该明确的具体概念,也包括对时间管理进行观察和评价的几项指标。教师要准确理解这些内容,全面地进行课堂教学观察。

  三、行为管理

  这部分主要讨论四个问题,也是行为管理中很重要的几个研究课题。

  1. 个体的行为养成水平

  对个体行为的养成水平进行观察和评价,主要通过以下一些指标:

  (1) 行为的目的性

  观察个体的行为养成,首先看学生的行为是否具有目的性,另外,还要看学生行为的目的性是否与教师的要求相吻合。如果学生的行为目的明确,且与教师要求相符,那么学生的行为养成水平就比较高。

  (2) 学习行为的习惯程序

  在一分钟或几分钟内,观察学生在一项活动中(如小制作)如何做准备、如何行动、如何与人交往,并将学生的行为习惯与标准程序进行比较,从而做出评价。如果学生的行为习惯紊乱,教师就要帮助学生做出调整。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