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绘画活动中的心理问题(2)

2010-09-10  |  

  3、吮手指、撩衣服等神经性习惯的养成,主要是幼儿缺少安全感,父母教育不当。对孩子批评多,表扬少或工作忙经常让幼儿独自在家,还有的是家庭关系不和睦。

  4、语言发展缓慢、口齿不清;除遗传原因外,主要是家长忙于工作、家务、交往,对孩子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即使孩子出现语言发展有滞后现象也没有及时带孩子检查矫治,还有一名幼儿好奇,学结巴,家长不以为然,天长日久竟出现口齿不清。

  5、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往;主要是父母与孩子接触少,交谈的时间不多,没有交往体验,或父母离异由父亲带养。

  三、通过绘画活动改善幼儿不健康心理

  为了改善幼儿不健康心理,我们对幼儿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实验研究,在绘画活动中创设各种教育情境,以绘画形式将目标与幼儿的需要相结合,寓改善幼儿不健康心理行为于绘画活动之中,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1、 创造条件,以绘画展览的形式增强幼儿的自信力。

  在日常生活中,本班幼儿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只要在室内活动,一部分幼儿就会选择绘画,每次教师让幼儿画自己的意愿画,大多数幼儿就能很快静下心来,投入到绘画活动中去。这是宽松的绘画环境引起了幼儿充分的兴趣,幼儿在这种开放的空间里创新、创造得以体现,但一小部分幼儿起初并不愿意绘画。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充分了解到幼儿不画的原因是:有的是对绘画主题不感兴趣;有的是不敢画;于是就此问题我们就以绘画展览形式激发幼儿的兴趣,在进行绘画指导过程中,教师只需投来赞许的目光,惊讶的表情和动作,启发性的语言和提示,如,“你们的想法真好,要是咱们一起来开个绘画展览,让别人也能看到你们的所有作品,了解你们的奇特的想法,那就更好了。”于是大家一起动起手来,展览布置好了,迎来了许多来客,如此的关注,如此的语言指导与提示,很快起到鼓舞和激发幼儿想象与创造的双重作用。幼儿一旦成功,得到老师的表扬与激励,就会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从而增加自信力。

  2、 以反面主题画的形式,对幼儿进行激励教育。

  幼儿年龄小,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尚处于发展阶段。在交往中,当愿望得不到满足是,幼儿往往会出现一些攻击性行为。如抢别人的东西,出手打人等;针对这种幼儿的行为,教师把幼儿的这种不良行为概括为一幅画面,让幼儿展开讨论:这种行为对吗?为什么?你周围有这种现象吗?通过大家激烈的讨论,让幼儿深刻认识到这种行为的不正确性,并以“我喜欢的小朋友”为主题展开绘画,让幼儿充分发挥绘画能力、大胆地表现自己的观点。对于敢于表达、表述清楚、画面丰富的,教师分别予以激励性评价。如:“你真棒!”“画的真好!”“你能像画面中那样做就更好了!”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在线识字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