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和了解了幼儿数学教育(2)

2015-04-08  |  

  2.故事情节的安排忌平铺直叙,要注意设置悬念,吸引幼儿注意力;善于设疑,让幼儿带着问题自主地学,探讨地学。

  三、提问题、出材料,让幼儿在操作中学习,使幼儿数学教育简单化

  传统的数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常是口干舌燥地讲解、手忙脚乱地演示数学概念,幼儿是一知半解地听,老师累、孩子累,效率低,简单的东西复杂化。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数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让幼儿自主思考,提供材料,让幼儿在实践操作中寻找答案。幼儿自己通过努力得到的答案比老师交给的答案容易理解和记忆,使复杂的数学活动简单化。如苏娥玲老师在教10的分解及减法时,第一步便是提出问题,提供小棒,让幼儿操作:“熊伯伯听说大一班的小朋友很会分棒子,现在有10根棒子请小朋友们把它分成两分,看看有多少种分法”。幼儿已有9的分解作基础,很快便将10分解出来了,相对老师的示范讲解不仅节约时间,而且简单明了。

  应注意:

  1.提出的问题要严谨,有针对性,不能模棱两可,使幼儿产生误解。忌提“好不好”、“愿不愿意”这种带主观性的问题。善于根据幼儿的操作情况灵活设问。当幼儿在操作中出现问题时应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究“你是怎么 知道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2.材料的投放要适宜。数学活动的操作材料是幼儿探索问题的工具,不是课堂上表演的道具,忌太多,忌华而不实。

  四、关注数学活动过程,提高幼儿数学思维能力

  既然数学教育活动的目的是“发展幼儿数学死亡率能力,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社会,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那么在评价数学活动时就不能将数学知识、技能的掌握作为唯一评价的依据。数学活动本身就是老师引导幼儿探索、推理、论证的过程,具有科学性、逻辑性,不能将幼儿整齐划一的表演性操作看成是数学活动成功与否的标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幼儿数学研究专家林嘉在与美国圣约翰大学心理系周正共同撰写的中美6岁儿童数学概念发展的比较研究一文中指出:“数学教育中发展儿童的思维实际上是指发展数学思维,数学思维既指数学的结果又指思维的过程。思维的结果是指数学知识本身,数学思维过程指的是获取数学知识和解决数学问题中抽象概括和推理的过程。”幼儿正是在不停的建构——失败——再建构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也只有数学活动过程中的各种尝试才能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数学活动的评价应更多地关注活动过程及过程中幼儿的思维状况。

  五、引导幼儿用简单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信心在幼儿具备简单的数学知识后,可引导幼儿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幼儿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如在游戏完毕请幼儿收拾玩具,将数量相同的玩具放在一起或将制作材料相同的玩具放在一起等。排队时按自己的座位序号进行排队等中复习巩固了数学知识,更让幼儿觉得学数学有用,有一种成功感。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在线识字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