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引领课堂—渗透“数形结合”的策略(2)

2016-04-18  |  

  利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经验引出抽象的乘法分配律。让学生先用两种方法求出第一个长方形的周长,如:5×2+3×2=16,(5+3)×2=16.从形到数,用已有的解决问题经验得出算法。再让学生指一指式子中每一步运算表示的是图上的哪一部分,经历形与数的意义对应过程,明晰每一步运算代表的直观意义,理解(5+3)×2=5×2+3×2。随后,隐去图中的具体数据,让学生再算周长。在学生得出(长+宽)×2=长×2+宽×2后,利用学生的错误质疑(长+宽)×2=长+宽×2为什么错了?让学生作图辨析。

  学生原本对乘法分配律中数的变化并不在意,对这个2也不关注,他们很清楚用两种方法求出的周长肯定相等,可现在他们就不得不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式子中唯一的数字2上,通过作图表征出(长+宽)×2、长×2+宽×2、长+宽×2所代表的直观意义。

  在这个对应的过程中,学生理解并深化了(长+宽)×2=长×2+宽×2这一乘法分配律的直观模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能有效减少“(5+3)×2=5+3×2这类错误的出现。

  再提出“如果2也变了,比如变成了3,两个式子还会相等吗?”让学生猜测并作图证明自己的看法。

  借助长方形周长计算,引申至(a+b)×3=a×3+b×3,再按照a一段b一段的顺序将线段延伸……

  形的延伸带动数的扩张,(a+b)×4=a×4+b×4,(a+b) ×5=a×5+b×5……顺利抽取出(a+b)×c=a×c+b×c这一符号模型,揭示这一从图形中来的等式还表示了一种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

  “以形助数”让学生经历了从乘法分配律的直观模型到符号模型这一抽象化过程,提取出乘法分配律的基本模型。抽象之后再回到具体,则是对抽象的巩固和灵活延伸,有利于把握概念的本质。

  【案例三】在解答数学应用题中,数借助于形产生直观效果,借助形对于打开思维道路,探求解题突破口,培养形象思维,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用图解探路,帮助分析推理,能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达到明确解题思路的目的。

  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开出,甲车行了全程的,乙车行了全程的,两车相距220千米,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分析与解:初看此题,确实难以理解,因为这里的220千米究竟是全程的几分之几呢?通过画线段图就能看清题中的奥妙:

  从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220千米在和相互重叠的地方,且不难发现有以下几种解法:①从左往右看:220千米的对应分数是和1-的差,列式为:;

  ②从右往左看:220千米的对应分数是和1-的差,列式为:;

  ③从两端往中间看:220千米是夹在中间的一段,它对应的分数是,列式为:;

  ④从整体看,220千米是与的重叠部分,列式为:

  可以看出,借助线段图帮助我们分析理解实物之间的关系,不难感受到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分析和解决中,借助图形可以获得有效信息,通过它能使得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进一步,可以帮助我们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与途径。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