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度单位

(二年级上册)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长度单位》教学设计与反思(4)

2012-03-09  |  

  三、教师课堂组织引导水平是捕捉教学时机的关键。

  传统教学中课堂教学资源往往是教师课前准备好大量教具,在课堂上师生利用事先准备好的材料进行学习、操作。开放的数学课堂强调数学课程资源在师生互动中动态生成,这样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有利于学生学习内化。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轻松步入课堂,应用教室里的课桌,创设请妈妈买桌布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操作、比划,产生大量的课程资源。通过对这些资源的分析,引发认知冲突,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当然这些生成的新知识,可能是教师备课时不曾想到的,始料不及的。但教师对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能否很好的组合利用这些资源,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是课堂是否富有生命活力的重要标志。当然作为教师出现惊慌也是难免的,关键是教师如何看待课堂中动态生成的新知识?这是对数学教师的极大考验。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沉着,要感到欣喜。因为这时课堂已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环境”,是持续交互的动态情境,是课堂的本来状态,作为教师不应该惊慌,惊慌就意味着教师还停留在课堂预设的水平上;欣喜则意味着教师能直面学生、直面课堂。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师生互动生成的新知识,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四、恰当的目标定位是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

  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时,经常要根据学科教学目标,教材的编写要求,学生的实际来确定课堂的教学目标。目标定位在哪里?这往往是老师备课时“痛苦”所在。《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孩子在自己的数学活动中,经历、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作为长度单位的认识这一内容,教材编写的意图是要孩子在实际的测量活动中,经历“同样的长度用不同长度单位测量出的结果不同,体会不同的长度用不同的单位去测量结果相同”这样的过程,在反思活动结果的过程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出国际计量单位“厘米和米”。但从实际的教学活动来看,要让二上年级的学生真正体会到需要国际单位产生的必要性是有一定难度的,学生可以体会“不同的单位测出的结果是不同”同时感受到“长的长度单位测出的数较小,短的长度单位测出的数较大”这两点,对于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有一定的难度。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生活经验缺乏:统一长度单位是人们进行比较精确交流的时候产生的,而对于二年级的学生的生活经验中还很少有交流物体长度的经历,要在40分钟里面让学生积累这样的经验产生认知的冲突有一定的困难。我在设计教学时把目标定位到让孩子经历体验统一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这样的高度,而在课堂实施时,总感觉到学生的体验没有到位,可能就是教学目标定位过高的原因吧。所以在把握课堂教学目标时,最重要的依据还是学生的已有认知基础,这才是课堂教学的真正起点。

  网友观点
    很菜
    好文
沪教版二上《2的乘法》教案
西师大版二上《4的乘法口诀》教案
西师大版二上《解决问题》教案
冀教版二年级上《复习》教案
新课标二上《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苏教版二上《认识厘米》教案
苏教版二上《认识厘米》教师实录
苏教版二年级上《认识厘米》教学实录
人教新课标《用数学 简单的乘法应用题》教案
新课标《两位数减两位数》教案

最近更新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