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 米饭和淀粉|《碘酒和淀粉》教学实录|人教课标版(8)

2008-10-18  |  

  生:记住了。

  (课结束,听课教师热烈鼓掌。)

  评:这节课一开始,就运用各种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提问,先教儿童学会认识一种陌生事物的办法。从对碘酒的认识到对碘的认识,从课前洗净双手到用碘酒认真“消毒”,从引导学生细心体察碘的颜色到以后的观察和讨论,无一不是精心设计过的,但看来却是那么轻松自如,水到渠成。

  “是谁把米饭弄脏了?”这个疑问如何解决,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学生提出用棉签蘸碘酒去碰碰米饭试试,这个教学设计极妙,既能产生良好的实验效果,又使学生获得意外成功的喜悦,增强了他们的研究兴趣。实验验证了假设,黑板上出现:“米饭+碘——紫色”的结论是儿童自己的“发现”。

  从课堂实录中,可以看出学生的认识由现象到本质的发展。而且可以看到教师是怎样从现象入手,一步步地指导儿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师发挥的作用就是依据学生的实际和认知特点,恰当地提出问题,热情地肯定和鼓励学生探索未知,引导学生通过类比和联想去分析问题。可以说,这节课是重视科学发现的过程的典范。

  课后小记

  章鼎儿老师在读完这节课的“实录”之后,谈到他最初的构思和课后的感想,对读者领会这节“研究课”一定会有帮助:

  教案中,原还有这么一段话:“在发展儿童的认识能力方面,本课的教学侧重于问题的整理、评价、选择和表述,即问题的提出。”对儿童来说,能观察周围的事物,发现身边的问题,无疑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认识能力。不过,对有效的学习来说,观察和发现显然还只是认识的开始,最终是否有所收获,认识是否能得到发展,在发现问题之后,便取决于对问题所持的态度和提出一个适当问题的能力,这是本课教学希望蕴含的又一个意义。

  显然,从“纪实”中可以看出,我并未达到这个目的,课并未朝着我预期的目标发展,结果只是泛泛地演习了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模式。这也是身不由己的,我没有想到太原的四年级学生才只上了两节科学课,以最后的小结取课题为“科学课”“有趣的科学课”来看,这简直成了他们的一堂绪论课。

  也因此,我不得不承认,这个班级的学生实在是很出色的,整理“实录”的过程中,我非常吃惊于他们的思维活跃的程度和发展的速度,我在课前、课间和课后的一段时间里一直低估了他们。仅以他们提出的问题为例: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