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 陶冶 转换 整合

2008-10-18  | 暗示 陶冶 无意识 

  情境教育是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活动与环境相一致的哲学原理构建的。“情境教育”之“情境”实质上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儿童能动地活动于其中的环境。这种根据教育目标优化的环境,这种充满美感和智慧的环境氛围,与儿童的情感、心理会发生共鸣而契合,促使儿童在现实环境与活动交互作用的统一和谐中,获得全面发展。情境教育不仅从哲学上找到依据,而且还从科学上借鉴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构成情境教育的基本原理。

  暗示倾向原理   情境的优化符合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且与他们的思维、想象能力相协调。儿童进入这样的情境中,很快激起强烈的情绪,情不自禁地投入教育教学活动中。这种不显露目的,用创设情境、优化情境的间接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及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一步步达到既定教育目标的过程,就是暗示的作用。暗示的作用必然形成儿童的无意识心理倾向。暗示的效果则是氛围的作用。情境教育把跨度宽阔的教育、教学的空间,用各种暗示手段联动起来。在一定氛围的作用下,儿童的无意识倾向就在忘我的境界中,趋向教育者既定的方向。也就是说,情境教育正是利用暗示导入、通过周围环境与儿童心理共鸣的过程,迅速推进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用无意识导引有意识”,“用情感伴随理性”二者交织起来和谐进行的。

  情感陶冶原理    情境教育所创设的情境,首先注意渲染具有一定力度的氛围,使儿童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从而激起相应的情感,并加深儿童对教材内容的情感体验。儿童从关注产生对教育教学内容的积极的态度倾向,激起热烈的情绪投入教学活动;而后,自己的情感不由自主地移入教学情境的相关对象上。天长日久,这样经历了 “关注”——“激起”——“移入”——“加深”——“弥散”的情绪发展过程,儿童对教学内容所持的态度,爱的、恨的就更为明确。这种情感态度在情境“含蕴理念”的主导下,包含了对“美”与“丑”的判断,“是”与“非”的分辨。这种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的结合过程,在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延续、反复、发展,随着情境的延续,儿童的情感逐步加深,最终由于情感的弥散渗透到儿童内心世界的各个方面,作为相对稳定情感态度、价值取向逐步融入儿童的个性之中。

  角色转换原理   在优化的教育、教学特定情境中,蕴含着教育者意图,结合教材点所设计的角色中,体现了主客体的统一。它既引起儿童再现教材角色或相关角色的活动,又引起儿童进入角色、体验角色、评价角色的心理过程。新的教育教学内容设置了儿童曾经历的熟悉的背景,儿童的经验在情境教育中被充分地利用、延续,并日益丰富起来。儿童的身心很自然移入所扮演、担当的角色。于是,自己仿佛变成了那个角色,“我与角色同一”,角色的喜怒哀乐,仿佛是自己真情实感的表露。角色扮演的热烈的情绪渲染了整个学习情境,不仅是角色扮演者,全体学生都在无意识作用下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角色,最深切、最生动地经历了角色的心理活动过程。教学活动随着角色的活动以及熟知的背景一下子进入沸腾状态,儿童成了真正的主角。其过程可概括为“进入情境——担当角色——理解角色——体验角色——表现角色——与角色同———产生顿悟”。

  网友观点
    很菜
    好文
《暗示 陶冶 转换 整合》摘要:投入教育教学活动中。这种不显露目的,用创设情境、优化情境的间接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及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一步步达到既定教育目标的过程,就是暗示的作用。暗示的作用必然形成儿童的无意识心理倾向。暗示的效果则是氛...
相关文章幼儿园课程整合实践研究浅谈问题转换的策略
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暗示性原则论整合活动中的生成课程
浅谈三年级学生起步作文教学策略
微课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的小学阅读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阶段目标螺旋式上升的特点
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方法和教学设计
小学1~6年级语文各阶段学习目标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师灵活运用五步作文教学法
浅谈小学习作指导中的“对比”训练
作文教学“拦路虎” 走出山乡小学作文教学困境

最近更新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