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数学操作活动中教师指导策咯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5)

2008-10-21  |  

  (4)鉴别法:

  教师将幼儿前次玩过的数学活动的结果呈现在幼儿面前,引导幼儿进行评价、讨论,肯定正确的,鼓励运用不同思维的方式,正确地去感知,探索结果,以扩展幼儿的思维。如“改错”、“把相同的数去掉”等活动的导入。

  (5)悬念法:

  根据幼儿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好奇心强的特点,结合有些操作活动规则多不易采用游戏导入,而幼儿又是第一次接触,可采用悬念导入或提问方法导入:教师通过“开门见山”的提问,注重语言的神秘化,帮助幼儿理清操作程序、明确活动目标、规则,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这种方法也比较适合在利用旧游戏材料、规则、玩法让幼儿探索新内容的活动。此方法的优点在于幼儿积极性高,思维活跃。如“抽乌龟”、“数数”等活动的导入。但与游戏导入相比,它

  容易受活动内容的制约,若悬念过大、过深,就易显得枯燥。

  2、操作活动中的指导

  《幼儿最优化通论》一书提出:“教学过程不仅需要教师的活动,而且需要学生的活动,只有把教师教的最优化与学生学的最优化融合在一起,才能保证教学最优化有一个完整的过程。"由此可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很有必要。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们十分关注幼儿在操作活动中如何学,思考教师该如何指导,才能让幼儿学得实、学得活……。经过不断地探索,我们逐步总结出几种较为有效的指导方法,以引导幼儿在操作过程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选择和自己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活动,从而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学习。基本方法如下:

  (1)、观察法:

  从“幼儿在前”的观念出发,教师指导的前提是充分掌握幼儿操作的情况。为此,在幼儿操作中,教师应自始至终地观察幼儿参与活动的情绪与动作、幼儿对规则掌握的情况、幼儿认知的策略等,及时分析,以把握指导的契机,实施适时、适当的指导。

  (2)讨论法:

  在幼儿操作中,教师可通过观察、抓住幼儿出现的问题或教学的重、难点,与幼儿共同讨论、操作,以奠定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和谐气氛,从中教师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鼓励幼儿正确的思考,从而促使幼儿自己主动的发现、获取经验。

  (3)暗示法:

  在操作中,幼儿由于种种原因,思维会出视受阻或产生偏差等现象,此时教师能抓住症结所在,巧妙地进行暗示点拨(只作暗示,不明确说出答案),就能使幼儿在理解知识的迷茫困惑中豁然开朗。

  (4)渗透法:

  有意识地让幼儿接触一些相关知识或内容,不一定要求幼儿透彻掌握,即使不全懂亦无妨,以让不同水平层次的幼儿有不同的吸取与获得。

  (5)激疑法:

  幼儿好奇心强,脑子里常有不少的问号,在操作活动中,教师摸准他们的“疑点”,有意识地鼓励幼儿探索学习一些与自己己有知识不同的新内容,从而导致其认知结构内部的不平衡,以激发幼儿继续求知的欲望,增强其学数的动机。

  (6)激情法:

  教学活动不仅是师生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更有师幼之间的情感交流。为此,教师在幼儿操作中,通过观察,注重对幼儿“动之以情”,即教师对幼儿的操作,对幼儿的思维,表现出兴奋、惊奇、赞叹,无疑会使幼儿从中受到鼓舞和鞭策,利于调动幼儿思维的积极性,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3、评价的指导

  评价是数学操作活动的重要部分,评价的内容一般包括幼儿在操作活动中对经验获得的情况以及学习兴趣、习惯等有关方面,应立足于整体教育的原则。评价对整个数学操作活动有着诊断、强化、调节的作用。在课题研究中,我们通过学习、实践、总结出几个活动评价的指导方法: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在线识字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