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象

(六年级下册)

北京版六年级下册:《黄河象》教案(2)

2015-04-08  | 黄河 北京自然博物馆 北京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黄河象》

  学科

语文

  学段: 高年级

  年级

  六年级

  是否已实施

  否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 语文教学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创造性。而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及阅读能力,但还需教师的有效引导,使其进一步得到提高。

  2、 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

  3、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整体感知、感悟,培养语感,以激发学生强烈感情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科学小品。写的是科学家根据黄河象发掘时的情景及化石形成的科学知识,假想了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说明了古生物化石是大自然演变的可靠依据。

  学生情况:

  1、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他们的想象力得到了培养和锻炼,因此学生有想象的能力和基础,同时在本课中可以利用课件中的图片进一步调动学生们的想象力。 2、这是一篇科学小品,科学知识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恐怕有一定难度,还需教师指导。

  教学方式:独立思考,小组分析,全班交流

  教学手段:有关图片、资料

  技术准备:课件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1、 知道课文是怎样写出黄河象骨骼化石完整的特点的。

  2、 了解科学家假想的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及假象的根据,激发想象力,产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提高保护国家文物的意识。

  问题框架(可选项)

  教学流程示意(可选项)

  教学过程(文字描述)

  一 质疑,引入新课

  1、师:同学们有谁知道什么是化石吗?

  师:是的,远在人类之前,地球上便存在着很多古老的生物,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中的一些都灭绝了,如今,我们只能从它们留下的化石追寻它们当年的风采,大家看---出示多幅化石图片,并简要讲解。

  化石----由于自然作用在地层中保存下来的地质时期生物的遗体,遗迹,以及生物体分解后的有机物残余(包括生物标志物、古DNA残片等)统称为化石。

  2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关于化石的一篇课文《黄河象》(板书课题《黄河象》)

  二、新授课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关于什么化石的内容?

  2、大家看,(出示黄河象化石图片)这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古代剑齿象骨骼的化石,仔细观察一下有什么特点?

  3、下面我们来学习课文的第一段,看书上是怎样介绍的?

  (一)学习第一段(1自然段)

  1、合作学习第一自然段。

  (1)静静地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些语言中你体会出这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有什么特点?把使你产生这种感受的词句标出来。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指名说出所标句子。(出示课件---讨论的重点句子)

  a.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b.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c.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d.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4)朗读体会特点。师问:你觉得它有什么特点?

  (学生:高大 完整。师归纳板书:骨骼样子 高大 完整)

  2、齐读这些语句,再次体会黄河象化石的特点。

  3、(再看图片)看着这具化石的样子,你有什么想了解的?

  4、学生自由提问。师引导提出:黄河象化石是怎样被挖掘出来的?为什么能被保存得这样完整?

  5、古代黄河象的化石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罕见的,人们是怎样发掘的呢?请快速、轻声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找出答案。

  (二)学习第三段(最后两个自然段)了解化石的出土

  1、师问:这具象化石是如何发现并挖掘的?[学生:1973年 甘肃(发现 挖掘)]。

  2、师问:人们是怎样挖掘出这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的?(学生回答:读第7、8自然段。)

  3、此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学生:化石的发现——化石的挖掘——化石被挖掘出时样子。教师归纳板书:发掘化石)

  4、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是什么样子的,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学生:在第8自然段的第4句。)

  5、待学生找到后,师出示句子,生齐读这句话。 师板书:斜插沙土 脚踩砾石。

  6、师提问:文章开头向我们介绍了象化石的特点和样子,结尾介绍了象化石的发掘和刚发掘出来时的样子,那么中间部分介绍了什么呢?

  (生答: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来历。)师板书:假想来历。

  (三)学习第二段(2—6自然段)

  1、师问:什么是假想?

  生答:假设、想象。

  2、对于发生在几百万年前事,我们现代人根本不可能亲眼所见,也不可能找到现成的资料查询,人们只能根据一些历史性的东西来进行想象、假设。那么,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来想象、假设黄河象化石的来历的?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着重肯定两点:一是从它站立的姿势,推断是失足落水;二是从骨头关联的情况,推断它死后一直没被移动过。)

  3、 科学家从哪几步假想了黄河象的来历?

  生自由读课文思考问题,师出示课件----- 讨论得出四层:

  (1)当时的时间、气候和地理环境。

  (2)黄河象怎样来到小河边。

  (3)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

  (4)黄河象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4、师:科学家根据黄河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的样子,想象了化石的来历,下边,我们就来看看科学家是怎样来想象的。

  板书:(炙烤---干渴---陷进---化石)

  (天气酷热,动物干渴,需要喝水,就会来到河边。再加上看到“脚踩着石头”,作者就会完全可以想象出,大象不小心踩在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上,深深地陷了进去。就会有了前面那悲惨的一幕。日子一天天过去,老象被冲积的泥沙掩盖起来。象的尸体腐烂了,骨骼和大牙又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却慢慢地变成了石头一样的东西——化石)

  5、你认为科学家的假想最生动的一幕是哪里?(生自由回答)

  6、如果不是科学家想象的这样,还可能是什么样?(地震或落水造成的 )(生自由回答)

  (四)拓展延伸,陶冶学生情操

  今天,我们今天认识的大象化石是在甘肃发现的,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组老师收集的关于甘肃地貌的资料。(出示甘肃地貌)

  4、待学生看完后,师问:看了以上资料,你有什么不能理解的?

  (引导学生谈到环保的话题)

  (五)知识的归纳,同类题材的比较

  比较《黄河象》和《琥珀》的相似度

《黄河象》 《奇异的琥珀》
体裁 科学小品 科学小品
材料安排 1、化石的特点(样子)

  2、假想化石的形成

  3、 化石的发掘

1、假想琥珀的形成

  2、琥珀的发现

  3、琥珀的样子

  (六)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来这方面的资料读读,也可以推荐给老师和同学。

  (八)板书设计: 黄 河 象

  骨架的样子----假想来历----发掘化石

  炙烤

  高大        ↓       斜插沙土

  完整       干渴      脚踩石头

  ↓

  陷进

  ↓

  化石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技术应用 时间安排
创设情境
温故知新
新课讲解
实践操作
分享交流
效果评价
归纳总结
拓展提高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

  评价量规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

  变换了以往按课文顺序教学的方法,注重学生情感的变化,然后进行分析,交流自己阅读的感受和观点,在此基础上,师生一起进行归纳和总结,从中发现科学小品文的表达方法,运用知识的迁移,归纳同类文章的特点,以《黄河象》为线索。联系学过的同类文《琥珀》,比较课文间的求同或比异,总结出某些规律的东西(包括学法、读法、写作方法的),从而使学生的认知更系统、更深刻、思维多元化,语文能力得以提高。

  

《北京版六年级下册:“黄河象”教案(2)》摘要:掘时的情景及化石形成的科学知识,假想了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说明了古生物化石是大自然演变的可靠依据。 学生情况: 1、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他们的想象力得...
相关文章[诗词]黄河人教实验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复习练习题
让北京“亮”起来《黄河的主人》课堂实录

最近更新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