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几瓶牛奶

(一年级上册)

北师大数学一年级上:《有几瓶牛奶》教学案例及反思(2)

2012-03-15  |  

  教学进行到这里,我预设的算法都出现,但是却浪费了十几分钟的宝贵时间,学生的认知水平非但没有得到提高,反而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这堂课促使我陷入了深深的反思和思考。

  [教学反思和思考]

  1、 “备教材”,更应该“备学生”。传统的备课,往往首先考虑的是教师怎么教,而不是首先考虑学生怎么学,教师关注的焦点往往是学科本身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关注更多的是如何向学生传授这些知识和技能。在这样一种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备课时,便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研究教材上,精心的“备教材”,而忽视了“备学生”,即便是强调“备学生”,也最多是在教法上考虑一下不同年龄阶段的问题,对学生身上具有的鲜明时代特点几乎是不予思考的。新课程告诉我们:教师备课应该是“备教材”和“备学生”的统一,仅仅“备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充分的“备学生”,真诚的走进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思考学生,解读学生。反思本例,如果在备课时,教师真正的思考到城市的一年级新生几乎100%接受幼儿园教育。目前,许多幼儿园都在教学加减法,而且为了更好地与小学“接轨”,他们教孩子用想组成分解的方法来计算加减法,还让学生天天练习。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幼儿园期间对20以内的加减法已达到了一定的熟练程度,早已超越用数数得到计算结果的阶段。也就是说学生认为数数的方法很笨是有道理的。如果我能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相信学生,而不是担心学生“刚刚上学,年龄又小,刚刚学习计算”的话,就不会花费大量的精力、浪费大量的时间,而结果却是徒劳无益、反而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2、关注“教材信息”,更应该关注“儿童经验”。在众多的教学资源中,就具体的一节课来说,重要的一是教材信息,二是学生的经验,而教材信息必须通过学生的经验去内化、去“经验化”,才能被学生所接纳,被学生所吸收,变成新经验。“如果没有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学习者个人经验的经验化过程,学习就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因此,儿童的经验相对于教材信息来说,是更为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学中要充分的利用这一重要的教学资源,努力将“教材信息”和“儿童经验”有机的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教学才能丰富多彩、精彩不断。就本例来说,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多种算法,而教师只关注教学设计的“预设性”,却忽视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不关注儿童的经验,被教材提供的信息所束缚,千方百计地非要学生说出教材中出现的方法计算“9+5=?” 因为这种方法教材上出现了。自以为教材提倡算法多样化,就必须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每一种方法。学生在这十几分钟里知识无增,认知水平降低,只有失败的体验。这样的教学,无论是从教学目标的哪个维度来衡量,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反而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本例的失败就在于教师没有关注儿童的经验,根据课堂的生成性,及时的调整教学预案,而是忠实的执行教学预设。

  网友观点
    很菜
    好文
西师大版一上《0的认识》教学设计
西师大版一上《6~10的认识》教案
新课标一上《加法》教案
新课标一上《10》教案
人教版一上《9加几》教案
一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教案
人教新课标一上《6和7》教案
新课标一上《9加几》教案
北京版一上《认识图形》教案
人教版上册《11~20各数的认识》教案

最近更新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