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三)(9)

2008-10-18  |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教师应该经常性采用赞赏性评价、富有自信的评价、富有使命感的评价、富有自我想象的评价。在此基础上(1)增加激励性评价的频度,使“量”得到保证。例如扩展评价主体,实施形成性评价和选择性评价,增加学生获得成功的途径和机会。(2)增加激励性评价的深度,使“质”得到保证。例如变对结果的简单评价为对体验与收获的评价,切入学生的经验领域和精神世界,例如使学生的成果受到来自于专家、家长、社会的多方承认,例如系统地记录学生的生长历程等等。

  3、分享

  传统的学科课程过分追求“志”同“道”合。通过让学生追求早已得到论证的唯一的正确答案牵引甚至控制学生走上一条早已预设好的道路。学习过程成了被动完成任务的过程,评价过程成了不容置疑的等待裁决的过程。也就是说学习过程中缺少争鸣,学习结果缺乏丰富性。没有争鸣就不可能产生共鸣,没有共鸣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共享。而本课程的教学评价就志在促进“共鸣与分享”的发生。首先,由于本科程自身的特点和价值取向,无论过程还是结果都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民间”交流十分频繁,而本课程保护和支持这种交流状态,因此对交流本身作出肯定性评价,为“共鸣与分享”的发生提供了基本空间。其次,在交流过程中,教师注重对“主流”成果进行面评引发共鸣,对“非主流”成果进行点评,促进共享,让学生意识到别样的观点和思维策略。更重要的是,本课程致力于通过“展评”把学生多样的个性化成果进行集中的展示,使学生在大范围的多维多向的交流中高频率地产生“我也是这样想的”、“我也是这样做的”、“ 原来还可以这样想”、“原来还可以这样做”等等心理效应。使学生不断地在“肯定自己与他人”中提高。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