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香正浓

(六年级上册)

《梅香正浓》教学实录之一(2)

2011-05-17  |  

  (学生浏览完毕)

  生:三件。

  师:能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吗?

  (学生复述,教师简单指导)

  三、交流合作,深化感悟

  师:同学们,本文在表现形式上有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四字短语比较多,你们能不能尝试用四字短语归纳每件事的大意?可以与同桌还有其他人商量一下。

  (学生边叙述,教师边板书)

  生:1、规劝皇帝――忧国忧民

  感动2、誓守扬州――英勇无畏铮铮气节浩然正气

  3、气绝身亡――宁死不屈

  师:这时,大家对“亡国泪”“故臣心”有了更深的了解吧!那么,带给作者感动得难道仅仅是史可法一个人吗?

  生:不是。文章的开头提到了许多英雄人物。

  师:有哪些?你了解他们吗?

  (板书:崇敬岳飞文天祥秋瑾)学生汇报收集的资料

  师:是,正是这些中华英烈的英雄事迹令作者崇敬不已,同时也引发了深深的思索,内心感慨万分,此时文章进入了结尾部分,也是全文的高潮!

  (板书:感慨两类人)

  师:在这里出现了两类人,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呢?

  生:对比。

  师:为什么要运用这种手法?

  生:突出体现民族英雄的气节与精神。

  师:前一类人,正是以史可法为代表的民族英雄,应读出崇敬与钦佩;而后一类人,则是中华民族的败类,要读出对他们的痛恨与蔑视。

  (学生酝酿情绪,并在下面小声朗读。教师先指名两个学生来读,再进行范读,最后全班齐读至结束。)

  师:文章结尾出现了“浓浓的梅香”与文题“梅香正浓”形成了结构上的首尾呼应。课文以“虬枝峥嵘”的古梅树点题,中间以死后“葬于梅岭”自勉,结尾又以“浓浓的梅香”作结,梅花的品质与史可法的精神交相呼应,融为一体。看则写梅,实则写人,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此类的文章呢?

  生:《古井》《丑菊》《落花生》……

  四、归纳总结,升华主题

  师:回过头来,我们再来审题,其中的“梅香”指的是什么?这个“浓”字又有何含义呢?

  生:“梅香”指的是民族气节与精神,“浓”字代表这种精神对后人的影响是深远而永久的……

  师:如果将中国历史比作浩瀚的夜空,那么,这些在民族危亡之时挺身而出的英烈们无疑就是那璀璨的星斗,是他们将夜空点缀的如此壮丽;如果再将这些英雄们比作那傲雪怒放的梅花,那么他们身上所体现的铮铮气节有如那浓浓的梅香,必将久久地弥漫在我们心中!下课。

  网友观点
    很菜
    好文
新课标语文六年级上册《口语交际·习作八》教案
新课标语文六年级上册《我的舞台》教案
新课标语文六年级上册《蒙娜丽莎之约》教案
新课标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案
新课标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新课标语文六年级上册《口语交际·习作七》教学
新课标语文六年级上册《金色的脚印》教学设计
新课标语文六年级上册《最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
新课标语文六年级上册《跑进家来的松鼠》教学设
新课标语文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

最近更新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