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的奇偶性

(五年级上册)

北师大五年级上册:《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及反思

2012-03-13  | 奇偶 教学 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主要内容:

  五年级数的奇偶性(活动2)研究加减法中奇偶性的变化规律。

  2.教材编写特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第一单元最后一个专题活动——数的奇偶性(活动2)。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过数的认识及四则运算。在本单元中又认识了倍数和因数,学习了 2、3、5的倍数的特征等。通过数的奇偶性(活动1)的学习,了解到奇数和偶数在自然数序列中的排列规律。在此基础上,数的奇偶性(活动2)的内容,主要探索加、减法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

  由于这一单元的概念较多,前后联系又很紧密,知识的抽象与严谨性十分鲜明。因此在单元最后,安排这一专题探究活动显得十分重要,它既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研究态度和学习方法,拉近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到学“活”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的乐趣。

  3.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

  公理化与结构思想。

  4.我的思考

  本节课主要教学数的奇偶性(活动2)的内容,通过教学,在知识方面主要引导学生研究加减运算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在数学方法的提升方面,通过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大胆猜测 —方法验证—实践应用”这一研究过程,渗透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探究能力。这节课主要采取学生自主思考与小组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形式,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为学生营造一个展示思维过程与方法的平台。

  本节课的内容,相对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来讲,难点并不在于在运算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的掌握,而在于探索规律的过程中,贯穿于全程的数学思想的渗透与方法的运用。

  能够通过本节课教学,引导学生能够有目的地、主动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从纷繁的生活现象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通过巧妙的论证,从而建构出规律性的知识内容,并再次在实践中检验规律这是学习过程,使学生能够在探究过程中,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才是衡量教师数学能力和数学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评价学生本堂课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因此,本堂课对知识点的呈现方式,是以学生猜测和验证后的结论为主,着力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探究,是用什么方法发现并验证规律的,我们又应该怎样运用规律等一系列问题。归结起来,还是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而本节课的知识点,就可以更概括的、巩固和清晰的知识表象,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得到了更动态的纳入。同时在以后新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学习行为,也将会朝着更有利的方向发展。

  二、学生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包括知识技能,也包括方法)

  我班大多数学生对数学饶有兴趣,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但不够全面仔细,有一定的分析交流能力,但在归纳能力上比较欠缺。小组合作和交流时,大多数学生能较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主张和见解,也愿意倾听别人的发言,并逐渐学会了怎样倾听别人的发言,课堂关注程度较好。

  数学思想正在逐步建立,在思考问题时,能够先考虑到根据问题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依据已有经验和能力,选用恰当的方法。

  学生对已有掌握比较扎实,尤其是对基础知识,概念、法则理解比较准确,头脑中的认知体系比较完整。大部分同学的语言比较精炼,善于运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素养在不断提高中。

  2.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该内容的经验

  通过上节课对数的奇偶性(活动1)的学习,学生经历了运用列表法、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的探究过程,发现了当一个事物只具有两种状态时,运动奇数次后,状态与初始状态相反,运动偶数次时,状态与初始状态相同的规律。并对生活中常见的“坐次问题”“翻杯子”“掷硬币”等有趣的数学现象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因此,本节课对于学生来说,是在旧知识上进行的衍生,是在加减运算中数的奇偶性规律的进一步探究

  3.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

  在验证猜想过程中,方法的抽取。

  高度概括总结出来的规律,使之可以更凝练的方式纳入学生的知识体系。

  4.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方式和学法分析

  我班大多数学生喜欢提问题。当一个问题提出后,积极的思维活动随之也开始了。如它是怎么发现的?怎么证明它的结论是对的?它的公式是什么?使用它应该注意什么问题?我能否用其他办法推出?……为了解开自己内心疑团而进行的学习是最令他们感兴趣的。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也能带给大多数学生以成功的喜悦。

  绝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愿意通过自主思考,小组内和全班范围内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师生、生生有效的对话,激发思维的碰撞,通过关注别人的发言,来提升自己对问题的认识。

  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内容的不同,如公式,图形,规律,概念的学习,选择恰当的学法。

  三、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总结出加、减法运算中,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了解奇偶性不同的两个数相加、减,结果为奇数,奇偶性相同的两个数相加减,结果为偶数。

  学生主动经历探索加减法中数的奇偶变化过程,在活动中体验探究方法,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分析、讨论、归纳、应用,以自主思考和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探究在加减法运算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

  通过多样练习,感受数的奇偶性在学生学习中的应用。

  通过数学小游戏,体会数的奇偶性在生活各个领域比较广泛的应用,从而激发对数学的热爱之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通过探究,体会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中存在数学规律,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加减法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增强了与他人合作的能力,通过陈述自己的观点和倾听他人的观点,学会如何进行有效的交流。

  四、教学活动

  活动内容

  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含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分配

  活动一:

  活动导入

  初步建模

  1、提出任务:

  最近我校周边的许多小商贩为了招揽生意,纷纷搞起了购物摸奖活动。规定凡是在他们那购物的同学,都可以得到一次摸奖的机会。而且奖品还很丰厚。许多同学纷纷慕名而去。可是几天下来,没有一个同学中奖。这里面一定隐藏着什么秘密。今天老师把问题带到课堂上来,我们大家一起研究研究。

  2、组织活动:摸彩奖现场重现。

  规定:抽奖同学分别从粉色盒和绿色盒里各抽一个球,然后把它们相加算出结果,找到转盘中相应的数字,打开就知道中不中奖了。

  (教具:两个不同颜色的抽奖盒,转盘)

  3、学生摸球,猜测揭秘。

  粉盒里装的都是偶数,绿色盒里装的都是奇数。奇数+偶数=奇数。而转盘上奇数都不中奖。

  4、提出问题:偶数+奇数是不是等于奇数?

  5、独立验证:学生汇报

  6、提出研究方向:

  上节课,我们通过研究,知道了自然数是按照奇偶相间的规律排列的,这节课,我们还发现在运算中,也存在着数的奇偶特性。今天我们就来继续深入地研究“数的奇偶性。”(板书)(出示课题:数的奇偶性)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纷繁的生活现象中,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经历“猜想—验证—形成规律”的初步过程,体会数学规律发现与形成的科学方法,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

  8分

  活动二:

  运用模型

  深入探究

  1、提出研究的问题。

  “数的奇偶性”研究的范围很广,我们还可以研究哪些问题?

  (学生提出要研究的问题,教师板书)

  2、学生提出猜想。

  对提出的要研究的问题进行猜想。

  3、组织验证:

  上面这些只是我们一个初步的猜想,到底正不正确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利用研究表格在小组里分工合作进行验证。动笔之前要想清楚,要运用什么方法怎么进行验证。

  4、学生自主验证,小组交流。

  5、组织全班交流,形成规律。

  (学生把板书补充完整)

  6、方法提炼。

  现在我们一共探索出七条规律,你有什么好办法把它们记下来?(学生提出方法)

  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会提出有意义的问题。

  通过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大胆猜测—方法验证—实践应用”这一研究过程,渗透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探究能力。

  采取学生自主思考与小组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形式,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为学生营造一个展示思维过程与方法的平台。

  方法的有效训练,有利于学生归纳能力的提升。

  20分

  活动三:拓展延伸 解决问题

  练习一:在课的一开始,同学们都没能抽中奖品,现在老师有个想法,我们来重新做一次,这次要求每个抽奖的同学都能中奖。

  (同学提出方案)

  谁能够不改变这张图的中奖分布规律,不改变盒子里装的数字,重新设置抽奖方式,保证抽奖人一定中奖。

  (学生说抽奖方式,老师验证。)

  设计意图:贴近生活,通过游戏再设计,巩固新知,激发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练习二:学习了数的奇数性,对提高我们计算的准确性很有帮助。

  (1)判断算式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123+689=813

  6001-498=5502

  34.21+17.26=52.47

  (学生说清依据和判断思路)

  (2)判断结果的奇偶性,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1002+18

  1002+18+70

  1002+18+70+104

  1002+18+70+104+32

  你有什么发现?

  207-13

  207-13-11

  207-13-11-43

  207-13-11-43-25

  207-13-11-43-25-49

  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自主判断,发现规律并用简练的数学语言归纳)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寻找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学习“有用的数学”在新知识基础上,衍生出的知识,使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发展。思维的严谨性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练习三:淘气跟笑笑要同学们帮忙分苹果

  (1)15个苹果两人分完,笑笑要奇数个,淘气也要奇数个,行吗?

  (2)要有多少个苹果才能同时满足他们的要求?

  (3)老师也来参加分苹果,我们三人都分奇数个,可以吗?(学生发散思维,提出不同思路)

  设计意图:贴近生活,学习“生活中的数学”

  练习四:小华在买东西的时候也遇到了问题,请看看是什么问题?

  小华买了四支水性笔,付了五元钱,售货员阿姨找给他的都是硬币,小华发现在找回的硬币中除了一元的,还有一枚一角的.他知道水性笔的价钱是整角,于是他马上对售货员说:“阿姨,你把账算错了。”你知道,小华怎么这么快就知道了吗?(学生自主思考,回答)

  数学游戏:还有许多有趣的数学游戏也是关于数的奇偶性的相关知识的。下面我们来玩一个翻杯子的游戏。

  1、一个杯子,杯口朝上放在桌上,翻动一次,杯口朝下。翻动两次,杯口朝上……翻动10次呢?翻动100次?105次?

  (学生回顾旧知,总结规律)

  2、有3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上放在桌上,每次翻动其中的两只杯子,能否经过若干次翻转,使得3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下?

  (学生独立思考)

  3、那如果是4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上放在桌上,每次翻动其中的3只杯子,能否经过若干次翻转,使得4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下?最少几次?

  (学生运用类推,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兴趣,开拓学生视野。

  动四:

  联系生活展望发展

  数的奇偶性在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一定的应用。一般我们认为,如果一个事物只有两种状态时,如是上与下,正与反,开与关,通与断……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可以联系数的奇偶性来考虑。

  拓展学生视野,将课堂数学延伸到更广泛的领域,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知的兴趣。

  1分

  五、教学效果评价

  以课堂观察、课下访谈为主要手段,综合评价、反思本堂课的教学效果。

  1、课堂观察:本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高涨,学习态度非常积极。在揭秘摸奖秘密的环节中,大部分同学能够克服以前存在的观察不认真的毛病,注意到抽奖盒中数学之和与中奖转盘中奖品分布之间的关系,并能充分利用老师精心布置的“抽奖记录表”,进行有根据的猜测,体现了学生学习方法的进步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在小组讨论交流过程中,学生能够能简练的语言陈述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能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很多同学都能自觉地将听到的比较好的思路记录在自己的验证卡上,做到了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体现了学生不仅愿意倾听,更学会了如何倾听。而这样的小组合作,抛却了形式上的热闹,更关注的是学生间思维的激烈碰撞,使学生真正沉浸到研究的乐趣之中。

  在全班交流的环节里,学生不再局限于讲给老师听,而是真正面对全体同学,讲给同学听。倾听的同学也能积极参与到与发言同学的交流中来。动态的提问,评价自己组的方法,评价别的小组的思路,综合评价几个小组的思路,换个角度说别人的思路等,这些在生生、师生平等交流中有效的思维碰撞,使课堂充满了生成的美丽。

  本节课实践应用环节,考查了学生对本堂课知识的驾驭能力。从生活中提炼的数学问题,引发了学生极大的积极性,分苹果,买文具,翻杯子等,许多贴近生活的问题,学生都能自觉地运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用数学的语言去解释,做到了学以致用。

  2、课下访谈:课下,我设计了几个问题,印制成调查问卷,请同学填写。

  (1)本堂课你最喜欢哪个环节?为什么?

  课 堂 环 节

  摸奖揭秘

  验证猜想

  全班交流

  实践应用

  喜欢某环节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百分率

  70%

  50%

  60%

  70%

  70%的同学表示,喜欢与生活联系紧密的两个环节,摸奖发现问题的导入环节和将知识运用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环节。普遍认为这两个环节与生活联系紧密,同学可以通过思考,自主发现问题和运用规律解决问题,这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

  60%的同学喜欢小组讨论和汇报环节。认为这个环节给学生很自由的空间,学生感到在很平等的气氛中交流,自己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通过课堂交流,自己有了展示思想和才能的舞台。并且通过倾听别人的发言可以使自己的思路更开扩。

  项 目

  学到知识

  学会方法

  增长能力

  解决问题

  占全班同学的百分率

  70%

  80%

  80%

  70%

  这堂课你最大的进步是什么?

  (3)你觉得这堂课你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有40%的同学没有填写,40%的同学认为自己的思路仍然不够开阔,听了别的组同学汇报,使自己的视野开阔了。以后要努力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开拓思路。

  30%的同学认为,大部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都很紧密,在学习每一课前,如果能象学语文课文一样,先做好充分的预习,尤其是要到生活中去找一找生活中的数学,那么自己的学习会更有效了。

  3.我的反思:

  通过课上观察和课下访谈,我对本堂课教学效果有了客观的认识。

  由于课的预设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特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切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因此本节课学习兴趣十分高涨,学生积极参与的程度很高。体现了课堂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学生间思维的有效碰撞,使本堂课充满了研究的气氛。学生的思维在高度运转中,激碰出思维的火花,生成的美丽层出不穷。

  学生会倾听,能够从交流中取长补短。多样灵活的生生、师生交流,使学生的学习状态能够在四十分钟内始终保持最佳。

  在规律的探究过程中,数学的思想方法贯穿于始终。通过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大胆猜测—方法验证—实践应用”这一研究过程,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得到了切实的提升。本节课的知识点,就可以更概括的、巩固和清晰的知识表象,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得到了更动态的纳入。

  网友观点
    很菜
    好文
《北师大五年级上册:“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及反思》摘要:科学的研究态度和学习方法,拉近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到学活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的乐趣。 3.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 公理化与结构思想。 4.我的思考 本节课主要教学数的奇偶性活动2的内容,通过...
相关文章《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北师大:《人口普查》教学设计(四)
北师大:《可爱的小青蛙》教学反思《想飞的乌龟》教学设计(北师大)
北京版五年级上《方程》教案
北京版五上《方程》教案
新课标五上《可能性》教案
冀教版五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案
西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商的近似值》说课稿
五年级上册数学:《循环小数》说课稿
五年级上册数学:《小数混合运算》说课稿
人教版五上数学《植树问题期末总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上数学《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期末总复习》
人教版五上数学《简易方程期末总复习》教学设计

最近更新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