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

(三年级上册)

苏教版三上:《石榴》教学设计(6)

2012-10-12  | 石榴 三上 教学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出现的生字和新词,揣摩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深层含义、表达作用。

  2.通过阅读课外材料来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通过听记熟悉了解石榴同学的介绍,来了解石榴的特点。

  3.通过品位课文中描写石榴枝干、叶片、花、果实和子粒特征的句子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课文中描写石榴枝干、叶片、花、果实和子粒特征的句子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正确领悟文章的主题,理解作者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教学准备

  准备一个石榴,用课前用几分钟的时间请学生介绍。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情景导入 1.初读课文

  2.抓住特征指导分析 2.分析石榴的特征

  3.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3.领会文章的中心

  一、情景导入指导初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工作

  1.老师带领学生认识石榴,观察

  讲台上的石榴。

  2.引导学生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石

  榴。

  3.带领学生总结石榴的特点。

  4.指导学生分析描写石榴枝干、叶

  片、花、果实和子粒特征的句子,

  并积累词语。

  1.观察讲台上的石榴,先请学生向大家介绍有关石榴的情况,然后请熟悉 石榴的学生向同学们补充介绍石榴的有

  关情况。

  2.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石榴,从任意方面进行

  口头作文,并寄托自己的某种思想感情。

  3.通过阅读关于石榴的文字材料和刚才同

  学的介绍,归纳石榴的特点。

  比如:①夏季开花,花多呈红色,也有黄

  色和白色。②浆果近球形,秋季成熟。

  ③种子的肉质层可以加工成清凉饮料。

  ④花供观赏。⑤果皮可入药,味酸涩,可

  以止血、驱虫,主要用于治疗久泻久痢、

  虫积腹痛等症等等。

  4.学生初步朗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抓住石

  榴的哪些特点来写?积累词语

  二、抓住特征。分析课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带领学生品味描写石榴的句子。

  2.带领学生阅读全文,体会作者的思想

  感情。

  3.带领学生重点讨论作者为什么将石

  榴比喻成是“夏天的心脏”。

  1.学生朗读、分析描写石榴枝干、叶片、

  花、果实和子粒特征的句子。并体会

  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运用在描写中

  的作用。

  2.在阅读中感受作者托物言志,借石榴

  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的具体生动

  的描绘,歌颂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

  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精神品格。

  3.分析作者为什么将石榴比喻成是“夏

  天的心脏”。

  ①从花的色彩和外形上做比喻。

  ②从石榴“热烈”、“充满活力”这一

  “内在”特征的角度来打比方。

  三、深入探究、体会感情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给学生发放文章的背景材料。

  2.结合背景组织学生讨论:在石榴众多

  的特点中,作者为什么偏偏选它在五

  月开花这一特点来写?

  3.带领学生阅读全文,整体把握作者的

  思想感情。

  1.学生阅读背景材料。 、.

  2.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

  了解此文写于1942年10月31日。

  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关

  头。共产党则高举抗日救亡大旗,坚

  持抗战,力挽狂澜。在此背景下,也

  只有石榴这种不怕威压、坚贞刚勇、

  奋发向上的精神品格,能和作者引起

  .共鸣。结尾处“禁不住唾津的潜溢

  了”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着坚定的

  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3.通读课文。

  四、本课小结

  《石榴》一文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的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精神品格:向时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五、板书设计

  石榴(郭沫若)

  枝干叶片花果实子粒

  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第2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 学生活动

  1.阅读课外材料 1.通过阅读来体会抓住事物特征,寄情于景的写法

  2.指导学生写作 2.学写一篇寄情于物的抒情散文

  一、辐射阅读,体会寄情于景的写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带领学生阅读《白杨礼赞》片段。

  怀

  2.带领学生阅读《荔枝蜜》片段。

  1.阅读《白杨礼赞》片段。思考:作者

  抓住了白杨树的哪些特征,寄寓了

  怎样的思想感情?

  2.阅读《荔枝蜜》片段。比较两篇文章

  的结尾,思考有何相似之处。

  (提示:都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某种信

  念和追求。这里要求学生发现其中

  的相似之处)

  二、写作练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指导学生观察大干世界里的事物,描写

  其特征,同时练习“托物言志”或“借物

  抒情”的写法。

  进行描写。自拟题目对一种熟悉的植

  物做写作练习。如:柳树的依依多情;

  松树的四季常青;秋菊的傲霜盛开等

  等。

  三、本课小结

  要写好物托言志或借物抒情的文章,首先要有情,学会观察,做生活的有情人;学会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

  四、板书设计

  抓住事物特征寄托自己感情

  本课总结

  1942年时,正是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关头:国民党反动派妥协投降,镇压抗日救国运动,亲日顽固派大肆鼓吹崇外媚日、投降屈从的反动论调,一些政界人物和文化人士变节投敌,苟且偷生;而共产党则高举抗日救亡大旗,坚持抗战,力挽狂澜。在此背景下,郭沫若写了这篇文章,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的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精神品格,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1.阅读郭沫若的诗歌、戏剧等著作。2.从《石榴》一文看郭沫若其人。

  教学反思

  《石榴》是一篇托物言志的优美散文,既描写了石榴的外在美,又描写了石榴的内在精神美,同时其文章的语言美也值得咀嚼品味。

  原本设计时课堂导入用一个谜语引起学生的兴趣的,进而进入文本阅读。谜语本身应该是谜底要思考才能得出这样才有趣味,可是在授课之前已经布置了学生预习,所以课前猜石榴的谜语就失去了它的价值。于是我更改了原初设想,直接告知学习篇目名,用一句话描述石榴的形态,然后出示了谜面,比较是从哪些角度,用什么手法来描述的。这样避免了无价值的猜谜,同时又指导了学生描写事物的方法,启发思考,训练了语言组织的能力。

  解读一篇文章把握其主题离不开写作背景的了解。初读《石榴》,我们似乎很容易把握作者对石榴的描述,这是一篇清新明丽的咏物散文。站在学习者的角度上,我并没有在开始介绍作者时把写作背景一并引出,我安排在赏析了石榴枝叶、花朵、果实之美之后,借着作者对石榴的感情引发文章主题的思考,此时,学生展示预习时对相关背景的了解或教师出示相关资料,再结合着文中的关键句,探究文章的主题:借石榴颂扬了我们民族美好的情操,表达了正义必胜的坚定信念,讴歌了民族气节和高尚情操,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不为介绍而介绍,根据课堂需求,发挥课件链接优势,自然呈现,满足学生求知需求的提供才是有效的提供。

  在品味语言上,学生似乎对直接的赏析不感兴趣,于是我设置了梯度比较阅读,第一组为一段对石榴介绍说明的语言和文章的语言比较,体会了文中描写语言生动形象,运用对比、衬托、比喻、拟人等方法写出石榴蓬勃向上的生命力。第二组则是两段描写语言的对比,这一环节成了课堂最精彩的地方。交流中学生除了讲出了预设的答案内容,更能开拓思路,从语言的凝练和与读者形成对话拉近距离的角度赏鉴,甚至有人提到了这是“名人效应”的因素,趁此我鼓励了学生多读名家名作,提高艺术涵养。矛盾的思辨比直接的传授更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智慧的火花碰撞中展现绚烂的光彩。

  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的,教师要能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注意设计教学方案,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方案。

  网友观点
    很菜
    好文
《苏教版三上:“石榴”教学设计(6)》摘要:学生深入探究 3.领会文章的中心 一、情景导入指导初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工作 1.老师带领学生认识石榴,观察 讲台上的石榴。 2.引导学生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石 榴。 3.带领学生总结石榴的特点。 4.指...
相关文章《石榴》教学设计二语文S版:《石榴笑了》教学设计
《石榴》教学设计四《石榴》教学设计一
苏教版语文三上《拉萨的天空》教案
苏教版语文三上《西湖》教案
苏教版语文三上《航天飞机》教案
苏教版语文三上《小稻秧脱险记》教案
苏教版语文三上《石头书》教案
苏教版语文三上《石榴》教案
苏教版语文三上《小露珠》教案
苏教版语文三上《东方之珠》教案
新课标语文三上《语文园地五》教案
新课标语文三上《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

最近更新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