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是树的花朵

(六年级下册)

冀教版语文六下:《鸟是树的花朵》教案(3)

2012-12-18  | 六下 思想 指导 

  汉沽管理区第四小学 韩兰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将自己在本节课教学中的亮点设计所依据的指导思想或者核心教育教学理论简述即可,指导思想和依据的教育理论应该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明确体现出来。本部分内容必须和实际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避免出现照搬课标中整个模块的教学指导思想等情况

  让学生通过阅读体会到,作者成功运用对比手法,多次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做具体的描写,形成鲜明的对比,显示了巨大的落差,造成了文势的跌宕,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与交流,已经感受到环境破坏给人类带来的灾难,通过拓展延伸,唤起学生科学保护环境的自觉性。最后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让学生真正感受环境保护不是在喊口号,而要用实际行动来实现。

  教材分析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不必面面俱到)

  l 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

  l 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为什么学本节内容),不仅要思考其他内容对本节内容学习的帮助,本节内容的学习对学科体系的建立、其他学科内容学习的帮助;还应该思考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对学生学科能力甚至综合素质的帮助,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影响等。

  《楼兰的忧郁》实际上早已不是“楼兰”的忧郁,也不是仅对楼兰的忧郁,是所有后来者的忧郁,是人类的忧郁。全文充满痛惜之情,为西部生态环境的破坏而痛惜,为人们的盲目性造成的悲剧而痛惜。

  《楼兰的忧郁》在告诉我们,人生总会遭遇种种诱惑,我们常常被急功近利所蒙蔽,只顾着去捕获眼前的利益,从而忽视了利益背后的陷阱,甚至灾难。由于楼兰的历史与学生所生活的环境有较大距离,学生对人们的环境破坏的认识程度不够深刻,因此借助多媒体教学,展示现在我们所了解的楼兰古国的资料或图片。在对比中引发学生的疑问,为什么会这样呢?带领学生揭开历史的面纱,走进古代的楼兰,走进今天的楼兰,走进自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学情分析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但不需要格式化,不必面面俱到)

  教师主观分析、师生访谈、学生作业或试题分析反馈、问卷调查等是比较有效的学习者分析的测量手段。

  l 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即从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经过哪几个环节,最终形成本节课要达到的知识。

  l 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可能是知识基础不足、旧的概念或者能力方法不够、思维方式变化等。

  1、作为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能运用网络查找收集有用的资料帮助学习。

  2、学生思维活跃,肯动脑筋,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尤其具备一定的借助网络学习的能力。

  3、学生的历史知识较为匮乏,对楼兰的历史和如今的面貌理解不够。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注意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进行分析)

  1.理解“吞噬”、“湮没”、“踩覆”、“暴戾”、“回眸”、“悲怆”、“晓谕臣民”、“络绎不绝”、“面目全非”、“追古抚今”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自然环境被破坏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唤起人们科学保护自然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感受自然环境被破坏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2、教学难点:理解课题的深刻含义,通过朗读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领会课文带给我们忠告——人类应当科学对待自然。

  教学流程示意

  (按课时设计教学流程,教学流程应能清晰准确的表述本节课的教学环节,以及教学环节的核心活动内容。因此既要避免只有简单的环节,而没有环节实施的具体内容;还要避免把环节细化,一般来说,一节课的主要环节最好控制在4~6个之间,这样比较有利于教学环节的实施。)

  谈话导入交流资料

  初读课文,解题释疑。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研读课文,突破难点

  点燃激情,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环节的实施过程很清楚地再现。)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谈话导入

  交流资料

  初读课文,解题释疑。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研读课文,突破难点

  点燃激情,拓展延伸。

  我们的祖国历来被称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可是很多人也许不知道,早在两千一百多年前就见诸文字的古楼兰王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开放、最繁华的“大都市”,它就是我国西部的一个城市。可是公元五百年前,它却神秘消失了。多年来,这一直成了人类的未解之迷。

  同学们,课前大家也一定搜集了不少关于楼兰古国的信息。你了解的是哪些?

  1.解题。

  教师提问:读了这个课题,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出示中心话题:课文哪些地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从中你体会到什么?(或者说楼兰的忧郁之根本原因是什么?)

  大家交流一下。

  2.小组学习,解决字词障碍。

  全班交流小组学习结果。

  学生自由诵读。

  思考: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感想?

  交流预设:

  课文介绍了这些内容:

  三千多年前古楼兰的消亡;而今宁夏的变化;青海湖水位连年下降,甘肃东部“万丈厚土,寸草不生”。

  学生的感受:触目惊心;令人心痛;沙漠让人恐惧;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太严重了……

  学生默读课文,在课文中作批注。

  全班交流。

  预设:

  (1)“沙漠、狂风、干渴已开始疯狂地吞噬着楼兰。曾经‘马蹄哒哒,驼铃声声,商贾使节络绎不绝’的楼兰古城,渐渐被沙海湮没了。”

  楼兰曾经是那么繁盛与辉煌,而今却是满目疮痍,令人心痛。是人类的盲目改造自然造成的严重后果呀!这是楼兰的忧郁,更是我们的忧郁。透过“湮没”一词,让我们深切体会到,当沙暴卷来并吞噬这座城市时,无处逃生的楼兰人是多么惊恐与绝望。

  (教师引导学生谈感受后,有感情地朗读相应段落。)

  (2)“在宁夏,山里的农民世代靠挖甘草维持生计。老师赞扬哪个小孩儿是好学生,是因为这个孩子既刻苦读书还能起早贪黑地挖甘草……”

  这真让人痛惜!我们人类至今还这么无知与愚昧!这是多么让人痛心疾首的事实,我们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态?让我们一起呼吁吧:保护自然,保护我们的家园!

  (3)“历史上的宁夏……曾经青山葱茏的六盘山,如今已是万山秃尽。”

  (4)文章第7、8自然段讲述了人们植林固沙的艰难,想象,这三十年人们经历了哪些困难?为什么这么坚定?

  (5)为什么要“领着孩子们常来看看这座人类对命运抗争的丰碑?”这丰碑告诉人们什么?文章结尾的省略号起到什么作用?

  (6)结合课文理解“楼兰的忧郁”是什么?我们该如何让楼兰不再忧郁?

  用一句话总结今天的学习收获。

  讨论:我们可以保护环境做些什么?

  古楼兰,远离学生的认识世界。让学生通过课前搜集资料,对楼兰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利于课堂上对课文的学习理解。

  通过老师的语言引导,让学生交流对楼兰的了解,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知学不如善学,善学不如乐学”的道理在此。

  本课为略读课,且小学高年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充分利用小组学习,能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创设一个尽量民主的氛围,让他们敢说、敢读、敢问、敢答。

  指定小组汇报学习结果,其他同学可以质疑。

  朗读是理解课文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使朗读的目的性增强,对理解课文有很大帮助。

  学生借助中心话题能准确把握住课文的主题,在此牵引下,还可以比较容易地读懂作者的内心,走进作者的思想世界,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边读边画边写批注。这个独立思考过程,可以让学生安静下来,体会文字中叙述的楼兰的忧郁在哪里?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

  让学生通过阅读体会到,作者成功运用对比手法,多次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做具体的描写,形成鲜明的对比,显示了巨大的落差,造成了文势的跌宕,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古今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清楚看到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已经到了多么严重的地步。我们再也不能这样了!

  ……

  结合课文中的词语,体会丰碑“告诉他们,我们生存的环境的危机与艰难,不能再砍树、铲草皮、挖树根了!”告诉他们沙暴曾经湮没了一个楼兰,而如果不及时治理,沙暴湮没的就不仅仅是一个楼兰了。

  通过对课文的深入学习,学生对环境问题已经有了自己理解和看法。让学生用一句话来概括收获,能提炼他们内心最大的震撼,能激发他们对保护自然的决心,能鼓舞他们呼吁全人类拯救环境的斗志。因此,一句话虽短,但意义长远!

  让课堂延伸到课外,让保护环境落实到行动中。不管学生开展何种活动,都能坚定他们的信念:不能让楼兰的忧郁继续,不能让悲剧再度上演!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楼兰的忧郁》——人类应当科学对待自然。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的撰写应避免对教学设计思路、指导思想的再次重复。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l 反思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教学理论、学习方法的认知变化。

  l 反思教学设计的落实情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等,避免空谈出现的问题而不思考出现的原因,也不思考解决方案。

  l 对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对以前教学方式进行的改进,通过设计教学反馈,实际的改进效果如何。

  l 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或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有什么评价?对你有什么启发?

  1、首先说一说课前准备和导入部分的整合点

  信息技术与自主学习的整合:以往,教师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准备资料,而学生则匆匆浏览为其准备的内容,欠缺了思考,造成了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的交流对话处于停滞状态。在上这篇课文之前,我布置了预习,让学生上网查阅有关楼兰的历史资料、诗歌、图片,为上课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学生得到的收获就会更加深刻、更加丰富,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初步获得了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实践证明:在导入这一环节,学生们踊跃交流自己从网络上查阅的资料,说者认真,听者专注,激发了学习兴趣,成为本节课一个很好的开端。

  2、信息技术与想象联想的整合:生活在平原的孩子很难想象到沙漠里的生存环境,更难以想象人们治沙经历的困难,当学生思维陷入“ 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再呈现多媒体课件,学生才能豁然开朗,才能使课堂教学进入“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这样会使得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印象。这种手段既是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一种锻炼,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然后引导学生看着画面谈感受,带着感受朗读课文,自然水到渠成。在这个环节中,借助多媒体为学生营造了能动能静的教学环境,并结合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治沙的困难,人们的艰辛。从而较快的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3、信息技术与感悟文本的整合:课文首先讲了三千多年前古楼兰的消亡,讲了宁夏由“黄河两岸,沃野千里”到“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的变化,讲了青海湖水位连年下降,还有那甘肃中东部地区,“万丈厚土,寸草不生”的荒凉。这些知识与处在平原地区孩子的生活较远,学生不能深刻体会到环境是如何一步步发生恶劣变化的。那么,我为学生准备了若干张形成鲜明对比的图片供学生欣赏,形成认识。实践证明:出示的几张图片,使学生们对楼兰的变化有了感性的认识,使学生产生痛惜之情,为西部生态环境的破坏而痛惜,为人们的盲目性造成的悲剧而痛惜。从而感受到自然环境被破坏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唤起学生们科学保护自然环境的自觉意识,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课堂气氛也一下子活跃起来。这样做,避免了空洞的说教,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

  网友观点
    很菜
    好文
《冀教版语文六下:“鸟是树的花朵”教案(3)》摘要:生通过阅读课文与交流,已经感受到环境破坏给人类带来的灾难,通过拓展延伸,唤起学生科学保护环境的自觉性。最后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让学生真正感受环境保护不是在喊口号,而要用实际行动来实现。 教...
相关文章中班主题:校园的花朵中班主题:我们的校园花朵
语文S版:《花朵》教学设计中班社会:花朵排排队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花的话》教案
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下册《我最好的老师》教学设计
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下《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实录
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下《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下册《跨越百年的美丽》教案
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下册《和田的维吾尔人》教案
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下《匆匆》教学设计
长春版六年级语文下《匆匆》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匆匆》教学设计

最近更新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