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六年级上册)

六年上:《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反思

2014-08-11  | 三光政策 金兵 中生 

  这次的公开课选了一首古诗,静下心来一琢磨才发现这古诗实在不易教学。古诗,重在一个“古”字,因为“古”所以有韵味、意境深远,也因为“古”所以离学生很遥远,诗情、诗境学生难以体会。

  针对这首诗的教学,我反复思考,写了三千字的详案.经过实际上课后,感觉有以下几方面值得记录下来,留作今后教学的参考.

  一、无尽的想象,真切的体验——“胡尘”一词的想象 这首古诗写于南宋时期,而宋朝又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年代。考虑到学生头脑中的背景材料几乎处于零的状态,我的设计中展现了较多的诗人背景介绍和时代背景介绍,但细细想来,学生对于枯燥的文字叙述还是很难在头脑中生成画面,很难有真切的感受.然而没有时代背景的深入了解,学生品味“胡尘”一词则非常困难,而“胡尘”的体验是为之后教学的重要铺垫。

  为此,我在教学“胡尘”一词,联系了日本的侵华战争.在很多的影视作品中,学生都可以看到当年日军的恶行,烧杀抢掠,灭绝人性,更有学生知道“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上,还有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等历史事件,此时我再让他们看一组金兵入侵时的图片,加上一句,古往今来,异族入侵都是大同小异,目的都是霸占别人的土地,抢夺财物,奴役人民。

  与学生头脑中已经有材料相联系在一起,唤起了学生的无尽想象,很快让学生走进诗中描绘的场景,感受“遗民”生活的悲惨。

  二、“炼”字品味,体悟深情——“尽”“又”的品味 从“胡尘”的想象直至“遗民泪望”我用了一段语言渲染,使学生想象一位老人可能为什么在流泪,一个孩子可能为什么在流泪,一群人衣衫褴褛地出逃,可能在为什么而流泪?在学生感知百姓生活极度痛苦的前提下,进而引导学生说出,他们此时最渴望的是什么?然而盼望越深,失望越大。紧接着讲一年的苦难,十年的折磨,六十五年的辛酸与煎熬,引导反复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尽”字中的无奈、痛苦、愤恨的心情。

  层次性的朗读体味“又”中的复杂心境。“尽”“又”二字的朗读、品味既是对北方百姓的心情的感受,更是对诗人陆游“希望、失望,但不绝望”的百转千回心绪的体悟。

  三、暗线贯穿全篇,由品诗到品人——“泪”的教学 很多参考教案中呈现的都是北方百姓的困苦生活,但细细想来,身在南方的诗人陆游并未选择平凡安逸生活,而是时刻心系北方百姓,期盼收复失地,爱国之心至死不渝,这难道不是最最难能可贵的吗?课上让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壮丽山河图”“遗民泪望图”是学生显而易见的,但诗题中的“陆游北望图”往往是学生注意不到的。

  为此我从百姓的“泪”引到陆游的“泪”,结合陆游少年时即立志“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为官时“泪浅龙床请北征”以及《书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等诗作,展示了陆游坎坷而忠贞报国的一生。以此为线索展开教学,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的一片深情,让品味诗作与解读诗人两个内容相互支撑。

  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如何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段爱,那颗心,那种味。这一课,总的感觉还是上得比较满意,只是感觉自己的话还是有点多。怎样让学生能入情入境,而又能再让老师轻松一些,是值得以后继续琢磨的。

  网友观点
    很菜
    好文
《六年上:“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反思》摘要: 为此,我在教学胡尘一词,联系了日本的侵华战争.在很多的影视作品中,学生都可以看到当年日军的恶行,烧杀抢掠,灭绝人性,更有学生知道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上,还有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等历史事件,此时我...
相关文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案《示儿》教学设计二
营造诗教氛围,提高人文素养高超的技艺——教学《骑牛比赛》有感
新课标语文六年级上册《口语交际·习作八》教案
新课标语文六年级上册《我的舞台》教案
新课标语文六年级上册《蒙娜丽莎之约》教案
新课标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案
新课标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新课标语文六年级上册《口语交际·习作七》教学
新课标语文六年级上册《金色的脚印》教学设计
新课标语文六年级上册《最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
新课标语文六年级上册《跑进家来的松鼠》教学设
新课标语文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

最近更新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