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

(五年级下册)

鄂教版五年级下册《渔歌子》教学实录(2)

2016-02-02  |  

  师:让我们看到了山的颜色。

  生:云雾飘渺的西塞山。

  师:诗情画意。

  师:白鹭呢?什么样的白鹭?

  生:自由翱翔的白鹭。

  师:让我们看到了白露的动态。真棒,你让画面动起来了。

  师:还能加点声音吗?

  生:欢叫的白鹭。

  生:引吭高歌的白鹭。

  师:谁能把这个句子连起来说一说。(生犹豫)把你们刚才说的用进去。

  生:在云雾飘渺的西塞山前,白鹭自由自在地飞着。

  生:在翠色欲流的西塞山前,一只只白鹭在翱翔。

  师:你的描述啊让我想起了杜甫《绝句》中的一句诗——一

  生:一行白鹭上青天。

  师:(出示句子)杜甫笔下的白鹭是在什么地方飞?

  生:青天上。

  师:对,晴朗的天空。

  师:那西塞山前的白鹭又是在什么环境中飞?

  生:(略有迟疑)在斜风细雨中。

  师:雨中的西塞山是什么样的?

  生:诗情画意的西塞山前,一群群白鹭在展翅高飞。

  师:再加上声音。

  生:在细雨中,西塞山宛如披上了一层薄纱。山前,有一群群引吭高歌的白鹭在飞翔。

  师:你的描述让这句诗变成了一幅画,老师把这幅画送给你。

  师:同学们,我们能不能也把其他的景物说具体,加上颜色、动作、声音,让这幅画更丰富、更多彩?同位之间交流交流。

  生讨论交流,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

  生:清澈见底的流水里桃花婀娜多姿……

  师:别急,重新说。

  生:清澈见底的流水岸边桃花婀娜多姿……

  师:注意语序,先说花吧,什么样的花?

  生:婀娜多姿的花。

  师:怎么样?

  生:婀娜多姿的花在清澈见底的小溪旁盛开着。

  师:接着说。

  生:水里养着肥美的鳜鱼。

  师:好的,把它连起来说。

  生:婀娜多姿的花在清澈见底的小溪旁盛开着,水里养着肥美的鳜鱼。

  师:这就说清楚了。还有谁来说?

  生:火红的桃花映着碧绿的流水,形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水中,肥美的鳜鱼正悠闲地游来游去。

  师:她的描述让我想到了白居易的一句词——

  生: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出示图画)这是你描绘出来的画面。

  师:还有吗?接着往下说。

  生:思考。

  师:还有什么美的画面?

  生:在细细的雨中,吹拂的风中,头戴箬笠、身披蓑衣的渔夫在垂钓,不愿意回家。

  生:一艘小船上,一个渔夫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在斜风细雨中悠闲地垂钓。

  师:我喜欢你“悠闲自得”这个词,你怎么就从景物中读出了一个悠闲的人呢?

  生:箬笠、蓑衣这两样事物……(说不出来)

  师:这两样事物带有渔翁的代表性,你就读出了一个——

  生:悠闲自得的渔翁。

  师:(出示渔翁垂钓图)这幅图送给同学们。简单的27个字、9个景物被同学们读成了这样一幅美丽的画卷。你能用一个词形容这幅画吗?

  生:如诗如画

  生:诗情画意。

  生:栩栩如生。

  师:好,我就把你们说的词写下来。板书 “如诗如画”。

  师:同学们,用你手中的笔记录下这美好的画面,写在词的下面。

  生写话,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读一读。

  生:在如诗如画的西塞山前,有几只引吭高歌的白鹭正展翅飞翔。火红的桃花映着潺潺的流水,,清澈的水中,肥美的鳜鱼自由自在地游着。一位渔翁正披着绿色的蓑衣、带着青色的斗笠在斜风细雨中悠闲地垂钓,乐而忘归。

  师:真美!一幅清新灵动的江南图。还有谁来?

  师:(走到一没举手的学生跟前)我刚才看你写的挺好的,拿起来,美美地读一读。

  生:在云雾飘渺的西塞山前,有一群可爱的白鹭在自由自在地飞着,还不时高歌一曲。芳香娇艳的桃花映在碧波荡漾的溪水中,肥美的鳜鱼还不时浮出水面。有一位戴着青箬笠、披着绿蓑衣的渔翁坐在小船上钓鱼,嘴里还哼着小曲,在斜风细雨中不肯回家。

  师:一个多姿多彩的江南,把掌声送给她。

  师:能用你的声音、你的动作、你的表情把这份美展现出来吗?

  生自由练读。

  生:个别配乐读,齐读。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指导学生品析词句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将景物说具体,“加上颜色”、“让画面动起来”、“让我们听到声音”,一步步深入,让学生发挥想象,全面感知了词的内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指导学生感悟了“西塞山前白鹭飞”这句词后,让学生用这样的学习方法小组讨论、交流,使画面美起来、动起来,是水到渠成。随着学生的描述,出示相应的画面,既起到了激励学生的作用,又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了“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特点。】

  四、丰富资料,品味诗情。

  师:归去吧!

  生:不须归。

  师:张志和,归去吧!

  生:不——须——归——

  师:张志和仅仅是因为留恋这里的景色而不愿意归去吗

  生:因为这里的鳜鱼很肥美。(学生笑)

  师:呵呵,张志和还没钓到鲜美的鳜鱼舍不得走,是吗?

  师:课前有没有收集关于张志和的资料?结合他的生平说一说。

  生2:我查了资料,张志和是唐朝的大诗人和大词人,自号“烟波钓徒”,他的是多写隐居时的悠闲生活。

  师:这位同学说了,他的诗多描写隐居生活,他为什么要隐居呢?

  生3:张志和当过官,后来被朝廷贬官了。他无心朝政,也不贪图名利,一心一意当名老百姓,在太湖边隐居。

  师:从他的生平中,我们又读到了一个淡泊名利的张志和。

  板书:淡泊名利。

  师: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词,感受词中渔翁的形象。

  生:齐读。

  【设计意图:语言有画面,字词见形象。进一步抓住“不须归”引导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了解张志和生平,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解读词人“不须归”的真正原因,学生继读出画面之后,又读出了豁达开朗、淡泊名利、寄情于山水的诗人形象。】

  四、拓展延伸,走向课外。

  师:同学们,在《渔歌子》这首词的反面纸上,还有两首词,读一读。(出示词两首:李煜的《渔父》和马致远的《金字经》。)

  生齐读。

  师:读出来了吗?这两首词写的是什么?

  生:也是写渔翁的。

  师:每一个与翁友梅一个渔翁的经历。想一想,今天我们是怎样了解张志和词中的渔翁的?我们用了什么方法?

  生:先读。

  师:对,读出词的节奏,读出词的韵味。还有吗?

  生:想象。

  师:把这首词读成了一幅——

  生:画。

  师:一幅优美的画卷。还有吗?

  生:理解它的意思。

  师:理解意思,想象画面,还有吗?

  生:通过背景了解作者当时写作时的心情。

  师:真好,了解作者的生平,了解他的心情。同学们,今天回去,就用这种方法你来走进这两首词中语文翁的内心世界。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诗词教学的目的不只是为理解一首诗词的意思,体会情感,更是让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感受到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支瑰宝。适度地拓展学生学习诗文空间,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教育资源,突破教学内容的单一性,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习诗文,不仅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思想,也培养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诵读诗词的兴趣。】

  师:此番反复复读了好多遍,能背诵了吗?

  师生共同配乐背诵。

  师: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谢谢大家,下课。

  教学反思:

  2010年11月29日,我参加了市教研室和电教馆主办的语文教学录像课的比赛。我执教的内容是苏教版第十二册第9课《词两首》的第二首词《渔歌子》。

  《渔歌子》是一首传唱悠远的古词,作者运用“写意山水画”的方式展示了一幅色彩艳丽、动静结合的美丽画卷。“诗言志、词传情”,在这幅意境优美的山水画的背后,寄托了作者厌倦官场上的明争暗斗,喜爱自由、热爱自然的情怀。作者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怎样带领学生走进词的意境,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

  在确定教学内容后,我没有像以往那样抱着教参,加上感觉去确定教学目标,而是先认真读了《新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是这样阐述与教材内容相关目标的: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课标年段目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其中,“激发想象力,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这些目标都是不可测的。必须转换成具体可测的教学目标。于是,我把“大体把握这首词的意思”转换为“能用自己的话表述整首词的大体意思。”把“体会诗人的情感”转换为“对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能说出自己的见解。” 根据这些要求,我初步定下这样几条教学目标;

  1、诵读《渔歌子》,读出词的节奏、韵味,能有感情背诵。

  2、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词的意境,对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能说出自己的见解。

  3、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确定了教学目标后的关键问题,就是采用何种方法促使目标达到最优化。我没有像以往急着去动脑设计教学,而是充分阅读了方智凡教授的《古诗教学新视野之意象与意境》、市教研室刘春老师的《“浅”诗深读的价值》、区教研室朱晓红老师的《从诗歌鉴赏的角度教学古诗》等相关文章,聆听了特级教师高林生、优秀青年名教师高青对古诗词教学教法的解读,网络上观摩了特级教师窦桂梅的《清平乐 村居》,王崧舟的《长相思》、《枫桥夜泊》等名家的古诗词示范课,我写出了一稿、二稿、三稿……在经过我校领导、区教研室领导的指导之后,形成了以上教学过程。

  成功之处:

  1、反复诵读,层层递进。

  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生命,在诵读中整体感知,在诵读中悟情悟境,在诵读中欣赏抒情。诵读是诗词教学的手段,也是教学的目标。初读时让学生字正腔圆地读;击掌踏歌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感悟词境后的美读,要求层层深入,学生在游戏中、在赏画时入情入境,熟读成诵。

  2、感悟词境,授之以渔。

  诗词教学中,把握诗词的意境是个重难点。不讲,学生不得要领;讲得多了,自然会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在此环节中,我紧抓住词的第一句“西塞山前白鹭飞”,通过想象阅读——“什么样的西塞山?什么样的白鹭?什么颜色?让画面动起来!让我们听到声音!”引导学生把景物一步一步说具体;通过比较阅读——杜甫《绝句》中“一行白鹭上青天”与“西塞山前白鹭飞”里的白鹭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西塞山“云雾缭绕”、“山色空蒙”的特点,使学生明白赏词也应该像阅读一样要联系前后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这种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描述其他景物,自然是水到渠成。

  上完本节课我还有两点困惑:

  1、本节课只学了一首词,内容是否太少?而我又补充了两首同主题的词让学生课后赏析。只在课后进行拓展合适吗?会不会只是走过场?如何把握课堂教学的容量和落实课后的拓展?

  2、试讲时,我引导学生读出词的韵味,渗透了词的“平仄”特点。我告诉学生“平”就是第一声、第二声,“仄”就是第三声、第四声。读的时候遇平则声音拉长,遇仄声音缩短。区教研室领导在听了试讲后,建议我教学中不要渗透“平仄”的概念,果然效果要好得多。这让我对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理论知识渗透的“度” 的问题有了思考。

  此次比赛,不仅让我对古诗词的教学有了新的认识,更让我有了新的思考。就让我且行且思,乐在其中吧!

  网友观点
    很菜
    好文
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桥》说课设计
鲁教版五年级语文下《最后一头战象》教案
冀教版五年级语文下《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
鲁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
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我和祖父的园子》教案设
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临死前的严监生》教案
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
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教学设计
长春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照片里的故事》教案

最近更新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