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式折线统计图

(六年级上册)

北师大:《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5)

2011-02-14  |  

  师:从总体上看,两城市月平均气温最明显的差别是什么

  ……

  (设计意图:本环节既是巩固,拓展的环节,也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评价的环节.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考察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

  1, 提供给学生整理好的数据——"甲,乙两城市月平均气温统计表",让学生独立完成相应的复式折线统计图;

  2, 通过问题回答考察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通过对比分析,作出合理推断的能力.)

  四:回顾与反思.

  师: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

  [课后反思]

  抛砖引玉,"悟"中提升

  ——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有感

  杨振宁教授在对中美学生的对比中谈到:中国学生学得多,悟得少;美国学生学得少,却悟得多.这也是美国学生在高中阶段综合素质远远超过中国学生的原因之一. 仔细剖析,"学与悟"的问题之于教师,核心还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问题.在此,通过引导,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就显得尤为重要.

  复式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认识了单式统计图及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此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因此,关于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相当丰富的知识背景,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原有认知基础上进行有效建构.

  一,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促使学生自发地"悟".

  我校位于市郊,距离城区较远,大部分学生乘校巴车往返,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很不切合实际,因此我选择了每个孩子都会遇到的问题——家庭用于食品方面的开支问题进行为期两周的统计.学生参与实践的过程,也就是下意识主动思考的过程,因此,当老师问起:"两幅统计图的折线趋势有何不同 ",学生不仅答出了区别,并对这种差别作出了合理推断:周三开支猛增的同学家一定招待亲朋了.这个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形成了一种推断的下意识.在此,两幅图的不同就是一对"矛盾",教师轻轻一点,学生所悟脱口而出,

  我们相信,这种下意识若不断的被老师"点击",一定会变成一种自觉行为.

  二,利用课堂上的生成资源,促使学生自觉地"悟".

  在绘制"2005年甲,乙两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统计图时,学生中出现了"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两种描述方法,教师没有讲解两种描述方法的优劣,而是述而不作的呈现两种方式,让孩子自己去辩论,因为辩论的过程也是发现本质特征的过程.但是,脱离具体问题背景的辩论,不过只是视觉或操作层面的优劣之分,并不能涉及到问题的实质.而问题"甲,乙两城市几月份月平均气温最接近 "是引发矛盾双方思考的实质问题,因为单式折线统计图很难看出这个问题,学生双方认知矛盾在此得到统一,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征也显而易见.这次的"悟", 是在教师驾驭下的一次自觉地"悟",学生通过主动思考,完成了认知的一次飞跃.

  三,通过知识技能评价,实现更高层次的"悟".

  学以致用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根本动力,但是单纯模仿性的"用",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不断有所"悟"的"用",却可以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的第三环节,学生根据"甲,乙两城市月平均气温统计表"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后,在对比分析的过程中,推断出甲市在北半球,乙市在南半球,这是学生思维的又一次飞跃.这次飞跃,不仅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复式折线统计图方便对比这一特点,更提高了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不得不说是所"悟"的又一次提升.

  《标准》指出,统计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而我们知道,一种观念,意识的形成都需要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孩子们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但这一过程决不应是一个套用,模仿,无目标的分析过程,它更应是一个让孩子有所悟,不断提高综合能力的过程.

  网友观点
    很菜
    好文
人教版六年级上《圆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六上《圆的认识》教案
新课标六上《圆的面积》教案
冀教版六上《比例》教案
冀教版六年级上《放大与缩小》教案
冀教版六上《放大与缩小》教案
冀教版六上《百分数的应用》教案
北师大版《图形与几何》教案
第八单元《总复习》教案
青岛版新教材六上小学数学《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最近更新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