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与代数

(六年级下册)

人教新课标:《数与代数》教案(2)

2011-12-28  |  

  教学内容:式与方程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方法,能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运算定律,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体积等公式。

  2、能根据字母所取的数值,算出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3、理解方程的含义,会较熟练地解简易方程,能通过列方程和解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复习过程

  一回顾与交流。

  1、用字母表示数。

  (1) 请学生说一说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和意义。

  (2) 教师说明。

  用字母表示数可以简明地表示数量关系、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为研究和解决问题带来很多方便。

  (3) 说一说你会用字母表示什么。

  学生回顾曾经学过的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进行简单的整理后再与同学交流。然后汇报交流情况。

  ① 说一说,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书写数与字母、字母相乘时,应注意什么?

  如:a乘4.5应该写作4.5a;

  s乘h应该写作sh;

  路程、速度、时间的数量关系是s=vt.

  ② 你还知道哪些用字母表示的数量关系或计算公式?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如: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c

  用字母表示公式。

  长方形面积公式:s=ab

  正方形面积公式:s=a平方

  长方体体积公式:V=abh

  正方体体积公式:V=a三次方

  圆的周长:C=2πr

  圆的面积:S=πR²

  圆柱体积:v=sh

  圆锥体积:v= sh

  (4) 做一做。

  完成课文做一做。

  2.简易方程。

  (1)什么叫做方程?

  ①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②举例。

  如:X+2=16 4.5X=13.5 X÷ =30

  (2)什么叫做解方程?什么叫做方程的解?

  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解方程: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3)解方程。

  过程要求:

  ① 学生独立解方程。

  ② 请一位学生上台板演。

  ③ 师生共同评价,强调书写格式。

  3.用方程解决问题。

  (1)出示例题。

  学校组织远足活动。原计划每小时行走3.8km,3小时到达目的地。实际2.5小时走完了原定路程,平均每小时走了多少千米?

  (2)结合例题说一说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步骤。

  (3)学生列方程解决问题。

  (4)全班反馈、交流。

  路程不变

  原速度×原时间=实际速度×实际时间

  3.8×=实际速度×2.5

  (5)做一做。

  二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十五。

  复习内容:常见的量。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熟练掌握长度、面积、体积的计量单位,质量单位,时间单位等。能正确使用学过的计量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2.熟练掌握有关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并能正确进行单位换算。

  复习过程:

  一常见的量与计量单位

  师:这一节课,我们来复习常见的量。

  板书:常见的量。

  问:我们学过哪些量?它们各有哪些计量单位?

  过程要求:

  (1) 由小组同学共同分类整理。

  (2) 教师引导学生列表整理,并巡视课堂进行个别指导。

  (3) 全班交流。

  分类整理结果如下:

  1.长度、面积、体积单位。

  (1) 板书:

长度单位 毫米 厘米 分米
面积单位 平方毫米 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平方米
体积单位 立方毫米 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立方米
容积单位 毫升
(2) 说一说。

  ① 什么是长度?什么是面积?什么是体积?

  长度:两点之间的距离。

  面积:物体表面(图形)的大小。

  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② 1厘米有多长?1分米有多长?1米呢?

  ③ 1平方厘米有多大?1平方分米有多大?1平方米呢?

  ④ 1立方厘米有多大?1立方分米有多大?1立方米呢?

  要求:学生用手比划或举例说明。

  (3) 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有什么联系?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0厘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升=1000毫升)

  (4) 你还知道哪些长度、面积或体积单位?

  ① 学生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单位。

  如:千米、平方千米、公顷等。

  ② 与同学交流,说一说你对这些计量单位的理解。

  2.质量单位。

  (1)常见单位:克(g) 千克(kg) 吨

  (2)进率: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3)估一估。

  ①1只梨大约有多少克?1块橡皮擦大约有多少克?

  ②你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3.时间单位。

  (1) 常见单位:年、月、日、时、分、秒。

  (2) 进率:1年=12个月 1月有31日、30日、28日或29日

  1年=365天(闰年366天)

  1日=24时

  1时=60分

  1分=60秒

  (3) 说一说

  ① 1节课有多长?1小时大约有多长?

  ② 1秒是多长?你跑100米大约要多少秒?

  4.人民币单位。

  (1) 人民币单位:元、角、分

  (2) 进率:1元=10角

  1角=10分

  二单位换算

  1.说一说。

  (1) 如何把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

  (2) 如何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

  2.练一练。

  (1)3时20分=( )分

  (2)2.6吨=( )吨( )千克

  (3)3080克=( )千克( )克

  (4)7立方分米8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升

  把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要乘进率,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要除以进率。

  在学生理解单位改写的原理的基础上,再引导运用小数点移动的方法进行改写。

  3.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十六

  复习内容:比和比例(一)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能够正确、迅速地求出比值和化简比。

  2.进一步理解掌握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能够应用比的意义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并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复习过程:

  一回顾与交流

  1.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

  出示表格,通过提问进行填空。

比例
意义
各部分名称
基本性质
引导提问:

  (1) 什么叫做比?举例说明。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2) 什么叫做比的基本性质?举例说明。

  (3) 什么叫做比例?举例说明。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4) 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举例说明

  2.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

  (1) 比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2) 比和除法有什么关系?

  (3) 出示表格。根据学生回答,适时填空。

  比、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分数
除法
(4) 举例。

  5:6= ( )÷ )

  3.比、比例的基本性质的用处。

  (1) 比的基本性质的用处?

  ① 化简比。

  0.12:2

  ② 化简比与求比值有什么不同之处?

一般方法 结果
求比值
化简比
(2)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处? 解比例:

  过程要求:

  ① 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

  ② 请一位学生上台板演,并说明根据.师生共同评价.

  4.比例尺.

  (1) 什么叫做比例尺?

  板书:图上距离=比例尺

  实际距离

  (2)说出下面各比例尺的具体意义.

  ① 比例尺1:3000000表示

  ② 比例尺20:1表示

  ③ 比例尺0 30 60km表示

  (3) 求比例尺.

  一条绿化带长350米,在平面图上用7厘米的线段表示。这幅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4) 求实际距离。

  在比例尺是 的地图上,量得A地到B地的距离是5厘米。求AB两地的实际距离。

  二巩固练习。

  1.求图上距离。

  甲乙两地相距200千米,在比例尺是 的地图上,甲乙两地用多少厘米表示?

  2.完成课本练习十七第1、2题。

  复习内容:比和比例(二)

  复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2.使学生能熟练地运用比例来解决有关问题。

  复习过程:

  一回顾与交流

  1.正、反比例的意义。

  (1) 你是怎样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的?

  学生回答要点:

  正比例:

  ① 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 其中一种量增加,另一种量也随着增加,一种量减少,另一种量也减少;

  ③ 两种量的比值一定。

  反比例:

  ① 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 其中一种量增加,另一种量反而减少,一种量减少,另一种量反而增加;

  ③ 两种量的积一定。

  (2) 你能用字母表示正、反比例的关系吗?

  板书: (一定)……正比例

  (一定)……反比例

  (3) 举例说明。

  ①牛奶的袋数与质量的变化情况如下。

牛奶的袋数 1 2 3 4 5
质量(g) 220 440 660 880 1100
说一说:

  A这里两种量的变化情况。

  B什么量是一定的?

  C这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D写一个等量关系式。

  ②每袋面包个数与所装袋数。

每袋面包个数 2 3 4 6
所装袋数 24 16 12 8
说一说:

  A这里两种量的变化情况。

  B什么量是一定的?

  C这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D写一个等量关系式。

  (4) 判断下列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① 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② 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③ 订《少年报》数量和所需钱数。

  ④ 小明从家到学校,行走的速度和时间。

  ⑤ 圆的周长和半径。

  ⑥ 圆的面积和半径。

  2.用比例解决问题。

  (1) 说一说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

  ① 学生回顾用比例解决问题的过程、步骤。

  ② 师生共同概括。

  A认真审题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B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C设未知数X;D列出比例式(含有未知数);E解比例;F检验。

  (2) 举例。

  修一条公路,全长12千米,开工3天修了1.5千米。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公种一共需要多少天?

  要求按照解题步骤一步一步完成。

  ① 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什么?路程(工作量)和时间

  ② 两种量成什么比例?说明理由:路程(工作量)

  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一定)

  ③ 题中的等量关系应该怎样表示?

  3天工作量=全部工作量

  3天 全部时间

  =

  ④ 设未知数X,解比例。(过程略)

  ⑤ 栓验。

  二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十七第3~5题。

  复习内容:数学思考(一)

  复习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形成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2.进一步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复习过程:

  一回顾与交流

  1.教学例5。

  6个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

  (1) 学生根据题意,画图连线。

  问:这样连线方便吗?如果是8个点、10个点呢?

  (2) 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① 教师引导学生探索点的个数与连线条数的关系。

  ② 小组交流。

  ③ 汇报思维的过程与结果。

  教师整理后板书。

  3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条)

  4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6(条)

  5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10(条)

  6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5=15(条)

  ④ 你有什么发现?

  ⑤ 根据规律,你知道8个点、12个点、20个点能连成多少条线段?

  学生交流后得出结果:

  8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5+6+7=28(条)

  12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5+6+7+8+9+10+11=66(条)

  20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19=190(条)

  2.教学例6。

  学校为艺术节选送节目,要从3个合唱节目中选出2个,2个舞蹈节目中选出1个。一共有多少种选送方案?

  (1) 说一说你的思路。

  第一步:从3个合唱节目中选出2个,看有几种选法。

  第二步:从2个舞蹈节目中选出1个,看有几种选法。

  第三步:把两次选法进行搭配,看共有几种选法。

  (2) 小组合作,画示意图说明各种选法。

  (3) 汇报,师生共同完成。

  第一步:从3个合唱节目中选出2个。

  有3种选法。

  第二步:从2个舞蹈节目中选出1个,有2种选法。

  第三步:把第一步的3种选法和第二步的2种选法进行搭配。

  所以,选送的方案共有6种。

  二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十八第1~4题。

  复习内容:数学思考(二)

  复习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列表的方法解决有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形成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复习过程:

  一回顾与交流。

  教学例6。

  六年级有三个班,每班有2个班长。开班长会时,每次每班只要一个班长参加。第一次到会的有A、B、C;第二次有B、D、E;第三次有A、E、F。

  请问哪两位班长是同班的?

  1、通过读题你能判断出哪两位班长是同班的?

  学生很难做出判断。

  2、可以用什么方法把题意给整理、表示出来?

  教师引导学生用列表的方法把题意表示出来。

  如:用“∕”表示到会,用“○”表示没到会。

A B C D E F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3、引导提问。

  (1) 从第一次到会的情况,你可以看出什么?可以看出:A只可能和D、E或F同班。

  (2) 从第二次到会的情况,你可以判断出什么?可以判断:A只可能和D或E同班。

  (3) 从第三次到会的情况,你可以判断出什么?可以判断:A只可能和D同班。

  4、那么B和C分别与谁同班。

  从第一次到会的情况可以看出,B只可能和E或F同班。

  所以,C只可能与E同班。

  二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十八第5~7题。

  网友观点
    很菜
    好文
“倒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比的意义”练习题
[小学教案]“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教学反思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上册《整理与复习》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统计初步知识》单元教
人教版六下《统计表》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统计表》说课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实际测量》教案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实际测量》教案

最近更新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