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厘米

(二年级上册)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认识厘米》教学实录与评析(7)

2012-03-09  |  

  生:7厘米。

  师:对!10减3等于7。如果铅笔的一端对着2呢?

  生:长8厘米。

  师:10减2等于8,就是8厘米。所以可能是7厘米,也有可能是8厘米。有没有可能是10厘米?

  生:没有可能!

  师:可能是6厘米吗?

  生:不可能!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还知道了1厘米和几厘米之间的关系,最后我们会用尺子来测量物体长度。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但是我们都通过自己的智慧解决了。其实,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遇到很多的困难,我们还要用自己的智慧、知识、能力、灵感去解决它。好不好!

  生:好!

  师:好了,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了,下课。

  【评析:课堂的最后,刘老师在回顾知识目标的同时,进一步强调了利用自己的知识、智慧、能力、灵感去解决问题,体现了课程的多元目标。】

  课后点评

  《厘米的认识》是特级教师刘德武老师为数不多的教学低年级的数学课。2008年2月初,在北京小学为一年级执教的这节课,让我再一次领略了刘老师的风采——一位六十二岁的老爷爷和一群六、七岁的孩童在教室里侃侃而谈,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刘老师称自己“不是最好最好的老师,但可以说是最老最老的数学老师”,他幽默的话语、亲切的教态在很短的时间内拉近了学生和老师间的距离。听课教师们也时而听,时而记、时而微笑、时而点头……展现在我面前的,不仅仅是一节数学课,更是一幅和谐的“师生同乐图”。后有幸整理刘老师的这节课,在这一过程中我越发感觉到刘德武老师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和率真平和的个性。下面就教学本身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删繁就简三秋树——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这句话出于郑板桥一幅书斋联中的上联,原意是主张用最简练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以少胜多,如三秋之树,瘦劲秀挺。《厘米的认识》一课中以下三点得以体现教师删繁就简的思想。

  1、教师语言删繁就简

  删繁就简,用它来形容刘德武老师的教学语言简直再适合不过了——简洁、准确、到位,极具概括性。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一个人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准确性从一定程度反映出他思维的水平。数学教师的语言,比一般人要求更高,要既简洁又准确。刘老师作为一名出色的数学教师,他既“精”又“确”的语言是学生学习的财富。整堂课中,刘老师“自然而不随便、规范却不死板”的语言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导向。在 “5厘米还是6厘米”这个争论中,教师的引导语,虽然不长但句句是重点;每个环节的最后,教师简洁的小结语归纳了学生的思维,更为学生下面的学习指引了正确的方向。

  网友观点
    很菜
    好文
沪教版二上《2的乘法》教案
西师大版二上《4的乘法口诀》教案
西师大版二上《解决问题》教案
冀教版二年级上《复习》教案
新课标二上《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苏教版二上《认识厘米》教案
苏教版二上《认识厘米》教师实录
苏教版二年级上《认识厘米》教学实录
人教新课标《用数学 简单的乘法应用题》教案
新课标《两位数减两位数》教案

最近更新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