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矮

(一年级上册)

北师大:《高矮》教学案例及反思(3)

2010-12-16  |  

  3.小组活动。

  (1)内容:前后四人一组,比一比,谁长得最高?谁长得最矮?

  (2)要求:小组先商量一下,准备怎样比才能又快又好,商量好以后,再下位比一比。

  (3)学生活动约3分钟。

  (4)反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讲台边演示边说方法。

  组1:两两相比。

  组2:一个人和三个人依次相比。

  组3:站一排相比。

  【在这个活动中,四人小组首先要商量确定方案,然后分工合作、操作实验,最后在全班演示汇报,真正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得体验。】

  三、课间休息。(略)

  四、练习(课本第17页)。

  第1、2、3题学生独立完成。

  第4题

  师:(出示模拟图)蚂蚁三兄弟要回家,他们走了3条不同的路,看看谁走的路最短?谁走的路最长?你是怎样想的?

  四人小组讨论。然后展示学生的想法。

  五、游戏。

  1.激趣:请××和××上讲台来,同学们猜猜看,我让他们上来干什么?(生猜)看看他们俩谁比谁长得高?

  2.活动:能不能想个办法,使××变得比××高?

  3.其他学生指导,这两个学生表演。

  (学生情绪高涨,出现了许多方法,如矮个学生踮起脚,高个子蹲下来,矮个子站到板凳上,另一个学生把矮个学生抱起来,等等。)

  4.师:还能怎么办?谁来帮帮他们?

  5.谈话:你们想出这么多方法使两个同学的高矮发生了变化,真聪明!其实长短、厚薄在一定条件下也都是可以变化的,这个问题留到课下你们自己试试,好吗?

  【“想办法使矮个子变高”,同学们都觉得非常有趣,积极踊跃地投入到这个活动中来,课堂气氛也随之被推向高潮。学生在活动中自然而然地领悟到高矮是相对的、可以变化的,此时,教师指出长短、厚薄在一定条件下也都是可以变化的,延伸至课外,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课后反思

  本节课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及由此采取的相应的教学策略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效果。其成功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师生教与学的中介,但只是提供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材料,它需要每一个教师实践、丰富、完善。本着这一认识,我对教材进行大胆处理。教材中原本是用一个生活情景——“两个小朋友扶盲人爷爷过马路”引出高矮。图中高矮关系并不明显,而且容易造成视觉上的错觉,如树在台阶上,看似很高,实际不一定比马路上的汽车高,这就有干扰作用。所以我结合当时的时事,选择“9·1”事件,引出世贸大厦比其他楼高的图片作为主题图,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尊重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

  现代心理学认为,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疑,引导学生探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要特别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在教学 “高矮”一课前,我通过与学生交流,发现学生对高矮、长短等有了初步感受,但对于比较的方法和比较的相对性、可变性缺乏清晰的认识。基于这一情况,整个教学中,教师只是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让学生进行有序的活动,如,寻找身边高矮的例子,估计、比较两人的身高和几个人的身高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兴趣盎然,发言积极踊跃,思维的火花不时在闪现。

  三、在活动中培养能力、发展思维。

  在实际生活中,比较高矮、长短、厚薄是经常遇到的,所以过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猜想、观察、操作、交流的能力,让他们学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比身高、判断长短和厚薄、寻找最短路径等。

  例如,练习题第4题“小蚂蚁回家”与第3题有内在联系,都有化曲为直的思想。所以这里教师没有禁锢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小组作用,汇报时出现了数格子、数小段、数拐弯的多少等情况,甚至有的孩子想像把路拉直再比较。在这里,小小的一道练习题成为学生思维放飞的舞台,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网友观点
    很菜
    好文
西师大版一上《0的认识》教学设计
西师大版一上《6~10的认识》教案
新课标一上《加法》教案
新课标一上《10》教案
人教版一上《9加几》教案
一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教案
人教新课标一上《6和7》教案
新课标一上《9加几》教案
北京版一上《认识图形》教案
人教版上册《11~20各数的认识》教案

最近更新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