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四年级上册)

四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搞设计(2)

2014-08-30  |  

  这篇文章的教学难点,让我想起了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和《孔子游春》。两篇课文的教学难点与这篇课文有些类似,均对学生的认知提出了很大的挑战。那么,如何将类似的文本上出实效,我们不妨看看王崧舟老师是如何进行这两课教学的。从课堂结构看,《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王老师用很长的教学时间对“昔日圆明园的辉煌”进行了引读、造境感受,师生对读,以此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呈现在学生的脑海中,并以读的形式展现出来。由此,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不断拉近,语言文字的魅力将学生带入昔日的皇家园林。这样大幅度的解读昔日辉煌,不仅将美植根于学生内心深处,更使得学生发现语言文字运用的特点(8个“有”组成了圆明园的美丽画卷)。也只有这样的解读,学生所面临的“文本背景与认知之间的隔阂”这一难题才能得以解决。

  有了这样强有力的情感认同,当圆明园被毁灭之际,植根于学生内心深处的“美好”一下子被打破——这种情感的落差,使学生不仅仅产生了“痛恨”,更使得学生一下子明白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一文本主题。于是,这里的教学时间很短,很精炼。《孔子游春》一课亦是如此——当师生以各种读悟相结合的形式走进了孔子在“泗水河畔”的课堂,学习了课堂中“水”这一教学内容之后,他们对“水”与“真君子”之间的密切联系领略无遗。如此,课文后半段对子路、颜回等人的回答,以及其他弟子的表现自然可以轻松而过。

  如此,我们不难发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否可以放在少年周恩来对“中华不振”这一现状的充分认识。当学生真正在读悟中走进文本,走进周恩来的情感世界,从而对当时“中华不振”感同身受之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主题的领会也就水到渠成。这一过程不单单是对文本的理解,也伴随着学生听说读写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价值的选择

  网友观点
    很菜
    好文
北师大版语文四上《瑞雪图》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语文四上《“三颗纽扣”的房子》教学设
北师大版语文四上《井底之蛙》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语文四上《“扫一室”与“扫天下”》教
北师大版语文四上《毽子里的铜钱》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语文四上《散落的钞票》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语文四上《一枚金币》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语文四上《林中乐队》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语文四上《月光曲》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语文四上《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教学设计

最近更新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