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级上册)

冀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2016-09-09  | 数学 教学 数学教学 

  数学是一门极具抽象思维的学科,它来源于实践,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因此,数学实践活动能够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所谓数学实践活动,即数学理论+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形式,是抽象的数学理论内容的载体和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也是区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的主要特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数学实践活动的条件,让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智力水平充分不断的提高。

  一、从生活中来,紧扣学习主题。

  “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正是数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抽象、枯燥的形式中解放出来,走向生活,使数学生活化。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操作情景、故事情景等等以引发教学内容在需求的不平衡,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自主探究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秋天天气很凉爽正是大家住去游玩的好时候,有几个小朋友要进行游泳比赛,仔细观察你发现什么问题了么?这样的导入从学生的生活入手,问题一提出,孩子就能很快联想到自己去游泳时的情景,使学生的思维在发散的同时又能直奔主题图,避免学生的受其它问题的干扰而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抓好导入,激发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中的一个成功巧妙的课题引入,往往能在学生中激起感情的涟漪或思考的兴趣,所以,教师在每节课的教学开端,一定要精心选择一些既能引起学生兴趣,又能和当节课的讲学有关的话题,这样对整堂课的教学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环环相扣,多种感官刺激,启迪学生创新思维。

  数学概念的认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如果让学生直接理解,肯定会存在很大困难。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一些图示、实物、模型、教具和教学软件等丰富的实践条件,多采用直观性教学,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对具体事物进行操作,先获得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具体经验,从中得到感性认识,再通过比较、分析、概括等思维活动,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形成对知识的理解。而不是通过机械的重复,记住教师讲述的那些关于概念的现成的解释。这样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才是全面的、清晰的、牢固的,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培养。对于>、<的认识含义的认识和理解,不是教师硬塞给学生这部分知识,而是采用环环相扣,逐层渗透,多种感观参与其中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体验知识的含义并突破难点。

  1、图数结合,大胆猜测。

  通过观察主题图,孩子很明显的能看出比赛不能进行?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使学生进一步从直观的画面中抽取出数学信息,引出数的比较。这个环节看似简单,但却是学生思维的升华,从直接观察蓝队和红队人数不一样多,抽象出具体的数4比3多,很好的巧妙地训练了学生的抽象思维。通过数与数的比较,引出今天所学的新知识“认识>、<、=”,学生经历了生活情境的引入,再到观察主题图,最后抽象出数并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过程,同时也是对& gt;、<、=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感受。

  大学生接触了“>”后,适时的抛给学生一个简单的问题——4比3多的时候用“>”表示,现在3比4少,你猜猜用什么号表示?可能怎样写?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特别高,而且猜测也很准确。教师在教学中适度的提出问题,引发并鼓励学生大胆假设,这样就能很好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也能很好的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

  2、启发想象,突破难点。

  想象能力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核心,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货的源泉。”敢于想象,善于想象才能干出前人未能干出的事来。

  学生对“>、<、=”有了初步认识,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练习学生正确读出>、<、=巩固新学的知识,同时在读的过程中一定会有学生把>、<读错,从而能很自然的过度到下一个难容的学习。刚才大家在读的过程中经常把>、<弄混了,他么俩实在长的太像了!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他们那个是大于号那个是小于号么?问题再一次抛给学生,这下他们的思维就像开动的机器,飞快的旋转,智慧的火花在刹那间迸发出来。

  学生马上就能观察到大口冲着左边是大于,冲右边是小于。在语文学习中,经常用手区分b、d、p、q,所以有的学生很块就想到另外一个好方法——用双手区分>、<,伸出自己的双手,左手是小于,右手是大于号。看多么有价值的思考,学生的思维在相互启发相互碰撞下越发活跃。老师这时恰当的总结出规律,并用儿歌的形式传达给学生:大嘴吃大数,小尖扎小数。你能说说什么意思么?学生很清晰的明白了区分>、<的关键点,经过自己的再次思考加工,变成自己的话来说出儿歌的意思。可能很多学生对儿歌的理解还不是很到位,这时教师出事了很有益的动画掩饰这个过程:5>2,学生边说变书空,之后老师出示一个大嘴的图画,掩饰动态的过程——把大的数给吃掉;1<4学生边说变书空,之后老师出示一个箭头,掩饰动态过程——把小数穿透了。看着动画带着学生一边动手一边说儿歌。采用动画的动态效果展示儿歌中的意思,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环节中理解儿歌的意思,同时也就是学习了如何区分>、<的方法,在今后的做题中学生能回想起这个生动的动画形象,从而达到大嘴总是冲着大数,也就是能正确运用>、<。

  学生的思维总是在一个又一个问题的动画的刺激下,越发活跃不停地运转,有自主创新的思考,也有把知识再次加工成自身信息的消化,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不经意间达到了最好的效果。

  3、动手操作,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要精心组织,要明白解决问题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主要目标。解决问题需要合理的方法,方法找到后需要合理的分工,分工后需要个体努力、相互协作。它必须充分体现小组成员围绕学习的目标实现人人做事,人人有所获的目的。一年级学生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前部分的学习已经使学生略微感受到一些疲惫,通过动手操作即使学生等到有效的休息,也是他们在玩中在动手操作中再一次区分大小于号,以另一种形式突破难点。合作以前要明确的提出要求:两人一起摆,每人摆一个数;摆完后,一边说答案,一边用手中的学具“>、<、=”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这些要求一出来,合作学习有了共同的目标,组内成员的情况各自进行分工,你解决这个问题,我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小组内相互评价、相互补充,最后综合统一完成任务。这样不仅把本属于孩子们的权力还给了他们,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更是避免了传统的老师口干舌燥地讲孩子们疲惫地听的教学方式。同时学生在动手操作的环节中,思维也是在很兴奋的状态下。

  这个环节的预设是让学生上边摆一数下边摆一数,>在手里单拿着。可是学生在自己操作的过程中,发现了更好的表示方式。

  > ,这种形式和我们练习读法时是一样的,而且比较起来更直接更明确,真是一群聪明的孩子,教学相长就在其中,我也要向他们好好学习!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可激发其学习兴趣。兴趣是激发学生大脑思维的动力,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学生求知欲的外在表现,它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学生通过参加教学实践活动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喜悦。动手操作是自主探究性学习中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协同作用,尽可能的让学生动手比一比、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剪一剪、精心诱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操作过程。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巧设习题,形式多样。

  1、新知识的学习还要靠习题的练习加以巩固强化,而练习层次的设计要逐步提高,由图形抽象到数字,再到数的排序,最后的发散性比较强的拔高题,在练习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从而达到熟练用用的程度。

  2、把我们学的>、<、=拼在一起,可以组成一个字,是什么呢?这样的教学设计很巧妙,不仅和新知识紧密相连,更能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语文中也是有数学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再一次强有力的刺激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思考的兴趣,启迪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它在新课程中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它不仅是在挑战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而且极大地促进了教学效益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内在潜能的发展。在新时代的课堂中,应该创设开放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运用各种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让学生在轻松、开放的氛围中习得各种知识和能力,为学生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教无定法,新课程的教学方法更不可能千篇一律,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等,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我们如何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对知识的自主构建,如何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如何创设更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的学习心态自由放松等等都是新形势下教师教学的职责所在。要学生创新,向学生讲素质教育、全面发展,首先教师有责任对自身观念和行为进行创新,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才可以适应教学上的创新。教师应该肯定、鼓励、引导学生去按照正确的方向进行探究,然后让学生享受成功,达到我们多方面的教学目标。

  网友观点
    很菜
    好文
《冀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摘要:践活动是形式,是抽象的数学理论内容的载体和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也是区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的主要特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
相关文章1.6.1《6和7的认识》案例及反思|人教课标版北师大:《高矮》教学案例及反思
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北师大:第三单元教学指导
西师大版一上《0的认识》教学设计
西师大版一上《6~10的认识》教案
新课标一上《加法》教案
新课标一上《10》教案
人教版一上《9加几》教案
一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教案
人教新课标一上《6和7》教案
新课标一上《9加几》教案
北京版一上《认识图形》教案
人教版上册《11~20各数的认识》教案

最近更新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